阅读与写作总结作者:admin来源:李官小学更新时间:2008-10-8追寻关怀人性的天空——体验式阅读教学总结一、穿行在诗意的阅历中——夯实体验的基础。(一)让生活充实自我。我们首先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在《爱的教育》中所描述的学习情景: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块绿油油的草地,草地四周长满了低矮的灌木。小鸟在林中欢鸣,小虫在草间低吟。而孩子则席地而坐,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享受教师指导下的自由的学习。这是理想的“田园式”的学习生活。假如学生真的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的生活,哪怕是普普通通的一片树叶,平平淡淡的一方晴空,一场罕见的大雪,一次壮观的大雾,都能使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领略到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没有丰富、深刻的生活背景,体验就不可能产生,就不能真实地形成共鸣。试想,如果王勃躺进小楼,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就不会如此飘逸地洒落到诗人的笔端,只有在高峻的滕王阁上,诗人才会临风把酒,壮思遄飞。而事实上,我们从学生开始过学校生活的最初日子起,就把他们眼前那扇通往周围大自然的迷人世界的门关闭了。再也听不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听不到冰雪融化时水滴的叮咚响,甚至是麻雀的叽叽喳喳,他们只是在老师的授意下背诵关于所有这些美好事物的一些枯燥乏味的语句。其实,经历的稀薄,经验的稀缺,使我们的课堂少见喷薄的情感、睿智的思想和灵动的趣味,人与作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对话也往往是热闹的外围战,戴着镣铐在跳舞。我们经常说,阅读教学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我不知道没有绚丽的生活的大世界,怎会有激荡的课堂的小天地。在我看来,课堂上套话、空话的大肆弥漫,纵然原因众多,但与他们生活中缺少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没有生活,就没有诗意和激情的召唤;没有生活,就没有灵动的美感;没有生活,就没有性情的陶冶和净化;没有生活,也不会有灵魂的飞升与发自内心的热忱。假如有所表现,更多的则是牵强附会、故姿态和虚假矫情。而能唤起我们意外与惊讶的“悠然心会”“怦然心动”“百感交集”“妙不可言”以及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又在何处?虽然我知道,来自体制的桎梏,来自考试的无奈,来自安全的退畏都是我们的束缚,但面对着渴求放飞与追逐的眼神,我们能否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一起行动。(二)让知识武装心灵。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层次不高的人,其眼神多少有点浑浊、蒙迷和呆滞,而那些学问修养深厚的人,则目光坚定、炯炯有神,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坐在他们身边,即使默默无语,也能感受到一种博大与深厚,如同夏日的月夜坐在海边。茅盾曾对叶圣陶有个评价“凡是认识他的朋友都不能不感到,和叶圣陶相比,虽然他无一语,可是令人消释鄙俗之心。”我想,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先生的故事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他因《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以及“新教育实验”的创立发展和“教育在线”网站的注册创立而倍受关注。他的新教育实验有一个“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聆听窗外声音、熟练应用外语、建设数码社区和创建特色学校。博览群书,多吸收课本之外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体察人间冷暖,洞悉浮生世象。没有丰厚的知识信息与积累,则不能融会贯通,学生所学到的只会是单一的、单薄的、单调的枯燥文字。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举例:国家主席是谁?雷锋是谁?“武进”是什么东西?“禽流感”写成“情流感”等。(展开)所以本学期,我除了组织学生摘抄、阅读积累之外,我还特别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了“时事与生活”专用本,让他们学会了解身边发生的事,培养了解生活,关注时事的良好意识,从而积累他们的知识阅历和储备。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追求真善美的大语文教育,呼唤“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与坚持,我们只有时刻思考如何挖掘知识的拓展点,使课内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交融,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理解其中隐含的文化与背景,把文本看作资源,从理性触摸性情,课堂才会穿越时空,课堂才会变成学生驰骋知识的海洋,喷发才智的疆场。虽然,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