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文教学如何使用课件VIP免费

语文教学如何使用课件_第1页
语文教学如何使用课件_第2页
语文教学如何使用课件_第3页
语文教学如何使用课件听了所有新聘教师的课,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不会使用多媒体。有的老师将授课内容整理到课件上,一节课就是让学生看着大屏幕听老师读屏幕上的文字。有的老师将网络上下载的课件或是得自他人的课件照搬到课堂上,一节课跟着课件跑。还有的老师对课件的质量已经有了自己的需求,却不知搜集到的课件资源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往往造成课堂内容突兀或是脱节。语文教学如何使用课件呢?浅陋之见略一整理如下:一、课件的选择应以实现教学目的为中心任务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为了实现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而设的,课件因为具有强烈的视听效果而显得作用非凡。这就让一些老师对下载下来的“有声有色”的课件内容爱不释手,片面追求“多媒体效应”,不加选择地使用。做事讲究目的性,课堂也是如此。在研读文本教参之后,首先明确文章学习的工具性目标,即通过这堂课让学生掌握哪些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技能?是阅读方法还是写作技巧?人文目标又是什么?受到什么样的熏陶感染?形成什么样的态度价值观?……当这些明晰了后,就是确立环节、明确步骤,然后选择课件为重点知识的强调、课堂内容的梳理、适当的拓展延伸、环节的过渡等做服务。譬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有的课件在济南的地理特点上大做文章,有用吗?这是在把我们的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二、深入钻研教材,驾驭课件网上下载课件既方便又省事,但那些课件是别人根据自己的授课意图去设计的,不能搞“拿来主义”。简单地下载别人的课件组织教学,图轻松,充当课件播放员,是不负责不思考不用心的表现。这样做的老师很难快速成长起来。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多比较、多研究,制作体现个人风格的课件。也就是要巧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有堂教学录像《与朱元思书》给我很深的印象。教师用课件播放富春江两岸风光,配以古筝音乐和自己的朗读,真的有美不胜收的感觉。这样的处理就比直接用网上的配乐朗诵更能打动、感染学生。教学宗璞《奔落的雪原》时,可以很容易地在网上搜到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图片,这些图片制作成课件是放在导入时欣赏好呢,还是在朗读文章中描写尼亚加拉大瀑布的语句时适时出现以助理解和感悟好呢?我倾向于后者。三、课件只是“辅助”,不是“代替”课件的魅力在于它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是,教师如果一味地关注课件的使用而忽略了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相长、热烈融洽的交流气氛,就会导致一节课学生连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都没有得到提高与培养。例如讲《春》时,教师展示大量的春天图片让学生欣赏,告诉学生这就是“春”。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联想去完成对文本的解读,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饱了眼福,什么语言积累、突出重点、赏析感悟都成了浮光掠影、匆匆一瞥。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替代学生的主体阅读,不能替代文本,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四、课件要精选、精用像文章华丽的词藻堆砌过多会泛滥成灾一样,语文教学中课件运用过多也会喧宾夺主。我们运用课件是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课件不在多而在精。例如有的老师讲到著名作家的作品就要涉及到这位作家诸多的生平资料,像讲到鲁迅,就要播放很多鲁迅的生平资料,恨不得上溯祖宗八代,甚至他的葬仪录像也播放,这些与文本主题相关吗?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帮助大吗?有位老师在执教《最后一次演讲》一课时,在课尾用多媒体播放了视频《热土》中闻先生演讲的情景,学生鸦雀无声紧盯屏幕,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肃穆敬仰之情在胸中凝聚、回荡,这样的课件其作用之大不言而喻。五、课件出示前的过渡语言要精雕细刻很多的课件是凝聚着教师心血的精雕细刻之作,但在课堂上使用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老师期待的“课件一出,群情激昂”的效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语言过渡工作做得不够的原因。仍以大家熟知的鲁迅先生的生平资料展示为例:初一是初识鲁迅,如果教师说:请同学们读一下作者的资料。平淡乏味至极。如果老师用有些神秘有些崇拜的语气说:有一个人被称为“大文豪”,连泽东都夸他是民族的英雄,他是谁呢?是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高年级就可以用抢答...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精品文库+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小学学习各类资料大全

确认删除?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