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陕西省靖边县第一小学张小云13108491884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一直在不断创新,我们学校就先后学习过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学校的先进教学模式,这些先进模式都体现出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少教多学”。早在《学记》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就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而不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以便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智慧和思维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能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生生存》一书中指出:“我们应该是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们的成熟程度,允许他们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们自己决定要学习什么,他们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及受训,这应成为一条原则。”以上诸多论述也都在强调“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这里的“少教”不是让教师投入少,更不是弃学生于不顾,任学生自学,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教、启发性的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则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积极学习、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少教多学”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科学教学思想或教学理想,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和学习。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做到“少教多学”呢?一、辨清“教”和“学”的关系是前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最终成了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与“学”的正确关系,才能践行“少教多学”的科学理念。二、精心备课是保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经验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和文献,全按个人理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三次备课,三个关注点(自我经验、文献资料、课堂现实)和两次反思(经验与理念、设计与现实)。这样备课可以使教师深刻地吃透教材,快速地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但除了备教材,还必须“备学生”,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层次、个性特征等有准确的了解和充分的把握。如此备课后,应使教师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