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教师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属于高发群体,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书通过对我国教师队伍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揭摆实际工作中造成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工作性质所带来的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直接影响到工作绩效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如何排解压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教师人格的健康成长,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本书的核心思想。共分为八章进行介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怎样清楚地认识它,不随便贴标签,把握科学的标准是一个操作难题。本书体现出两个特点。1.案例解析:通过活生生的案例,结合我们自身实际,很有可能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对于指导我们的工作很有借鉴意义。2.心理测验: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书中所提供的小测验,基本上能够筛查出自身健康状况。有利于及时调整状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积累。教师群体的健康程度从某种角度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教师群体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是本书的指导思想。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教师心理问题的维护和改进,是按照生命的内在需要和成长规律丰富生命内涵、充实生命价值的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与帮助的层面上,应当直达教师的职业成长和生命成长,在生命成长中帮助教师寻找自我成长的生命动力和源泉。现代教师的心理健康涉及到自身素质、家庭环境、工作性质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可能和多种复杂因素有关,把握现有资源、开发有利条件是进行教师心理健康调节的有效方法,心理健康问题不是等待问题出现寻找办法,而是面对现实、主动创造条件去预防和维护。1.什么是心理健康?目前你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心理健康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乱贴标签,不能随便对号入座。应该有清楚的标准和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2.面对教师的职业压力形成的职业倦怠,我们应该能够找到深层次的原因,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应对现实的压力。3.教师人格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成长到老。如何矫正人格发展中的错位,调整人生发展方向和态度,是促进个体全面成长的核心。4.教师心理健康重在预防和维护。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有效的行为、健康和谐的社会支持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基础。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的心理状态,即教师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教师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1.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和教育技能的效能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3.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水平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了解和运用简易方法和自查量表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2)良好地人际关系。(3)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4)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5)积极进取。(6)积极适应和改造教学环境。(7)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这四个概念发展的学科演变是医学—心理学—心理与教育学的历程,工作对象也相应地有一个面向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有心理问题的正常人—有心理发展需求的各类人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考察,其中首先产生的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最初裹挟在医学的进程中发展,尚未分离出独立的学科。关于心理疗法等内容散见于历代的医学著作中,我国在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心理治疗在养生保健和疾病诊治中的作用的论述。心理治疗科学体系的创始人公认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首先是医生,是精神病学家,然后才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试用催眠术治疗癔病患者时,创立了“宣泄”法。1895年,弗洛伊德发表了关于癔病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