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味味见“效”摘要: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文本解读的新气象。但种种解读都应坚持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为主体,进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中有初次的尝味,也有再读中的入味,更有细读中的品味,还须有读后的回味。每一次的解读,都读出有效的滋味。关键词:文本解读尝味入味品味回味有效“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跑线”。“忽如一夜春风来”新课改带来了文本解读园地的生机一片:文本细读随春而发;多元解读花繁叶茂;解构解读初挂新果……无论怎样,我们的阅读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文本解读的主体,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使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而,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四味”:一、尝味——初读尝味,进入文本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而解读文本要从整体入手,初读中整体感知,让学生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尝尝个中味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初读课文,其解读目标是:识字词、读通读顺读流利课文,知晓课文大意及作者行文大致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教材的重难点以及词、句、段、篇、标点特异处质疑问难,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领性、全局性问题,为生生、师生共同解读文本定向。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初次进入文本世界的环节。在初次阅读中,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独到的新鲜的观感,以及表现这些观感所采用的独到的新鲜表现形式,特别容易激活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让学生异常敏锐。在初读时,从整体上入手,把握文本内容,感知文本,让学生初入文章情境之中尤为重要。记得在浙江省第7届小学语文青年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聆听了潘慧慧老师执教的《钓虾与放牛》时,潘老师在揭题初读时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1、自由读,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2、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3、学习生字词……师:在与农家孩子相处的生活中,哪些画面令鲁迅难忘?生:钓虾。/识字。/……师:在这么多画面中,哪些画面描写比较具体呢?生:钓虾、放牛。(板书课题)……潘老师如此安排初读课文读课文讲事件,在是回忆事件,谈谈画面,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感知文本,体现了初读文本时的有效性。可是有些老师并未如此实践。例如《云房子》,它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在一次研讨会上,有一位教师教学这一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简单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后,用“你对课文哪个自然段最感兴趣?”这一个问题进入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然后逐句指导学生把云房子读得大一点、读得小一点、读得高一点。一堂课下来,与文本语言所呈现的雨后云彩变化之快、形态之美、色彩之斑斓、小鸟在云朵中玩耍之乐趣丝毫无涉。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以局部的研读,代替了文本整体的解读,势必造成对文本的肢解。学生是无法建立起对文本整体的印象的,何异于盲人摸象?其实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还比较粗浅,比较模糊,比较朦胧,但它是一个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局部的深入的剖析就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对文本理解的偏离。二、入味——再读入味,深入文本初读课文,整体尝味,学生有了一个整体把握。但我们并不能只满足于此。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引导进入文章的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紧紧承接整体感知中学生的阅读所得。首先要认知语言文字表现了什么内容,然后通过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理解,进入情感体验,读出韵味。文字是一道桥梁。读者通过语言文字沟通构筑起来的与作者的“同见”、“同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入味”。读得“入味”时也会产生种种问题,对文本也有个人多元化、创造性的解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阅读文本的起点,它包括思想、智慧、意志、经验和技能等。理解总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因为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读得入味。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