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反思:数学活动《小鸡捉虫》中老师语言运用的反思反思的背景:因为年龄特点等因素,小班幼儿词汇量缺乏,在语言表达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对词语、短句记忆及重复的范围小,直接影响对语言意思的接受效果。而数学活动具有较高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概念的准确性,理清教学思路,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通过数学活动《小鸡捉虫》,教师的提问语言和指令语言如何做到既严谨准确又易于小班幼儿的理解,引起了我的思考。实录:我的指令语言:在第二环节“帮小鸡捉虫”环节中中,我发出了邀请,“小鸡还太小,不会捉虫吃,你们愿意帮小鸡捉虫吃吗?”孩子们齐声回答道“愿意”,小脸露出兴奋之情。于是,我立即提出了要求:听好咯,每次捉一条,捉完一条再捉一条。看看哪些虫子是这些小鸡喜欢吃的?(出示白色小鸡),哪些虫子是这些小鸡喜欢吃的?(出示黄色小鸡)话音刚落,孩子们便从小篮子里找小虫子。松松一下子找到了2条白色虫子,高兴地举起来给我看,显得很自豪,放入黑板上白色盒子里后,他又迅速返回,捉起更多其它颜色的虫子。我的发现:1、幼儿情绪较兴奋,并没有明确地听清楚教师的要求。2、捉虫时幼儿更侧重于捉虫数量上的满足感,将“每次捉一条”的要求早已抛之脑后。教师的提问语言:在第三环节“数一数、比一比”中,我将三种颜色的小鸡及其相应的小虫出示在展示板上,想让幼儿通过观察,再用上下对比的方式初步感受并了解“一一对应”这一概念。师:小黄鸡吃了几条?幼A:3条,我一看就知道了。师:还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看就对?幼B:数一数。师:那哪只小鸡吃得最多,哪只小鸡吃得最少?幼C:小黄鸡最多,小白最少。师:你怎么知道的?幼C:看出来的。然后我将三只小鸡的队伍排齐。师:看,小白鸡的队伍排得最短,小黄鸡的队伍排的最长。小结:原来我们在比多少的时候,可以用排队的方法。一排队,就能看出谁吃的最多,谁吃的最少了。幼儿通过“看”、“数”的方式知道小虫数量上的秘密,但对“一一对应”的概念理解是不明确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调整思考:教师的指令语言:第二环节“帮小鸡捉虫”中,可以一句简洁明了的短句提出邀请,“小鸡请宝贝们来帮忙捉虫,好吗?”随后,提出操作要求:每次捉一条虫子,要捉小鸡们喜欢吃的虫子。这样能让幼儿在操作中心中有目的,明确知晓一次捉一条的要求,捉虫的过程也会有条不紊。教师的提问语言:第三环节“数一数、比一比”中,同样呈现色色小鸡和相应小虫(数量递增)的队列图。师:你知道谁吃的小虫最多吗?师:你怎么知道的?师:数一数,我们知道小白鸡吃得最多。还有什么好办法知道谁吃的多吗?师:让小鸡们一个一个排好队,排整齐。看看三种颜色的小鸡的队伍有什么秘密吗?小结:你看,小虫们“上下对齐”地排队,多整齐。用“上下对齐排队”的方法帮我们一下子看出来谁吃得多。这样,幼儿在引导下初步感受到“上下对齐”的意思,对“一一对应”的概念有了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我的感悟:通过对活动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反思,我感到:1、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情境性的语言。当语言变得有趣生动时,就能牢牢地扣住孩子们的心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把握教学认知点。特别是在抽象、枯燥的数活动中,这一要点得以了充分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以常规的语句提问,孩子虽然有所回应,但并没有抓住我预设的要点,情急之下我只好放弃回抛疑问,直接讲述了结果并小结。2、数学活动中,要始终保持清晰冷静的教学思路,语言上要简洁明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以一句冗长的句子(每次捉一条,捉完一条再捉一条。看看哪些虫子是这些小鸡喜欢吃的?)向幼儿提出了操作要求。如此费口舌的一句指令语言,小班幼儿能否耐心仔细地听清听完?孩子们能否把握住要求的重点,准确地完成操作?现场告诉我,答案是NO。重复的干扰性语句虽然有所指向,但并不精炼。只有运用精炼明确的语句才能抓住了孩子们灵敏的耳朵,让幼儿有条不紊地操作。3、当教师需要给予幼儿一个数学概念时,运用科学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显得十分重要,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小班幼儿来说,还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