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重点知识盲区解析盲区1能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都能产生激素【解析】酶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激素只有内分泌细胞才能产生。盲区2既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的调节作用中呈拮抗关系,所以当机体因消耗而使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解析】激素间拮抗作用强调的是指不同激素(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如血糖浓度的调节)发挥相反的作用,并不是强调激素之间的分泌调节也要存在拮抗或负反馈关系,二者不能混淆.实验证实了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的确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怎么解释呢?为了短时间内将由于一日三餐摄食过高的血糖降下来,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增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双管齐下从而达到迅速降低血糖的效果;为了肝糖元的分解缓慢进行,保证血糖浓度在较小范围内正常波动,保证内环境的稳态,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只有这样,机体才能适应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盲区3与神经递质产生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解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换句话说,非蛋白质类(或多肽化合物)的分泌物合成就不需要核糖体了,此题的神经递质为非蛋白类物质,它的合成不需要核糖体参与再举一例:如汗腺分泌汗液也无需核糖体。盲区4兴奋传导到下一个神经元,总是产生兴奋【解析】兴奋传导到下一个神经元,是产生兴奋还是抑制,这取决于突触前膜内神经递质的种类,如果是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则兴奋通过递质(这时兴奋由电信号形式转化为化学信号形式传导)进入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后膜上的电位发生变化(这时兴奋由化学信号形式又转化电信号形式传导),使突触后上的神经元兴奋;如果是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酸、多巴胺等),则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后膜上的电位发生变化,使突触后上的神经元抑制。盲区5激素分泌的调节只存在负反馈调节【解析】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分泌一种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如性腺)中某激素(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某激素进入血液后,其浓度的高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种调节作用叫做反馈调节。如果这种反馈调节是促进原来激素的分泌(如成年女性排卵的前1天,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叫做正反馈;如果这种反馈调节是抑制原来激素的分泌,就叫做负反馈(教材上举的例子实际上是负反馈调节)。其中以负反馈较为明显。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正反馈与负反馈都是适应机体需要的一种激素分泌调节形式。看来,根据情景分析反馈调节机制才是解好此题的关键所在。盲区6.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外负内正,整个细胞内的正电荷比细胞外多【解析】神经冲动在纤维内由兴奋部位向末兴奋部位传递时,就整个神经细胞而言,膜内处于末兴奋的范围比兴奋的范围要大得多,也就是说在膜内总的负电荷比膜外要多。因为一个神经细胞的兴奋部位是局部的,当该兴奋在该神经细胞内部双向传导时,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状态(外正内负)了。当然可以说“整个细胞内兴奋部位的正电荷比兴奋部位细胞外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