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走好乡村善治之路D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乡村治理也迎来了新使命新要求。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走好乡村善治之路,既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完善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又要从基层自治着手,不断激活乡村主体的创新力量,为乡村发展凝聚合力。一、乡村治理取得的成效1.“D建+”引领治理。乡村善治必然要求基层善政。对很多村民来说,“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由此可见,弥合治理体系的断裂地带,首先就要加强农村基层D组织建设,把D的领导摆在建立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首位。XX镇XX村“两委”换届后,在新任村D委书记的带领下,“两委”班子成员每周定期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及时释疑惑、解难题。对能现场答复的,直接进行答复;对现场无法答复的,收集问题提交村“两委”会议讨论决定后再行答复。同时,村“两委”还强化对组级工作的考核,通过晒成绩、比能力,进一步压实村民小组长的责任以此,不断提升村“两委”在村民中的公信力和凝聚力。2.“自治+”助推治理。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全市各村(社区)按照“一事一议、内容自定”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让村(居)务管理更加民主化、规范化,打造了“绿美乡村的约定”“零距离”“大家事大家聊”等一批“有事好商量”品牌。XX镇XX村以“微治理”作为推行乡村治理的“先锋骑”,通过开展“村民议事小组”共商共议活动以自治促共治,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村级治理中来,让村民形成“有事来商议,没事来‘串门’”的日常习惯。XX镇XX社区通过召开“板凳议事会”,重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促使“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讲文明树新风”等观念深入人心,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乡村建设。3.“网格+”深化治理。变被动应对问题为主动发现解决问题式的网格化治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城乡发展以及人口变化,各镇区进一步划细分精网格范围,共新增网格XX个。同时,结合区域位置和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部分镇区还试点探索“精网微格”工作构建起“镇区—村(社区)—网格—微网格”工作体系。XX街道积极推行“网格化+微治理”的网格化治理模式,成立四级网格服务队,为民开展更细更精的服务。XX镇建立推广“网格法律讲堂”“网格道德讲堂”“网格D小组”“网格D员微家”等网格服务阵地,提高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效率,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二、乡村治理存在的短板弱项1.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村“两委”换届后,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上都有了较大的优化调整,班子整体的战斗力、凝聚力都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少数村“两委”班子中的个别成员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思路还不够开阔,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目前,XX镇XX村“两委”班子共XX人,其中50岁以上XX人,40—50岁XX人,30—40岁XX人。年龄较大的成员,长期深耕基层,已总结出一套“熟人社会”式的治理经验,但往往会因为路径依赖、惯性思维,而缺乏用新理念新思想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年龄较小的成员,如何结合村情实际创造性地推动乡村治理,办法还不多、能力还不强有时遇到困难,尚不能独立处理,做到游刃有余。2.协同配合能力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市在乡村治理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也总结出很多善治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但从整体上看,村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度还有待提升。从村民角度看,一些村民对治理共同体以及公共利益的认同感不高,降低了参与乡村治理的实际效能。不少村民认为治理是村“两委”甚至是乡镇D委政府的事,对乡村治理事务、发展目标等仅限于被动接受动员,或多或少存在“搭便车”的心态,缺乏应有的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从社会组织角度看,一些社会组织自主性不足,缺乏自律自治和民主管理能力,导致社会组织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意识不强,表现出自我组织资源自主进行活动、自发接受监督的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本应具有的“社会性”,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