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解读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第一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局部颞叶及上段脊髓。椎动脉直径3-5mm,15%人群一支直径小于2mm.不对称常见,50%左侧为主,25%右侧为主,25%双侧对称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第二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关于TIA的机制血管痉挛微栓子栓塞血管狭窄(颈动脉系统)临床表现波动,易后继梗死推测供血动脉狭窄/阻断,依靠侧支循环第三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新概念(1950s)颈动脉供血缺乏(carotidinsufficiency)脑供血缺乏(cerebrovascularinsufficiency)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VBI)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机制上是血流动力学第四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70年代后,明确颈动脉系统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缺乏〞概念即不再使用。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识:将头晕/眩晕的病因多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将VBI的概念泛化,为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标准第五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现状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开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P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仅是很少见的情况PCI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无论是临床或辅助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虽然头晕/眩晕是PCI的常见病症,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第六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现状1990年,美国卒中分类中已将VBI等同于后循环TIA(The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ClassificationofcerebrovasculardiseaseIII.Stroke1990;21:637–676)国际疾病分类中也不再使用VBI2000年,Caplan建议统称后循环缺血(PCI)我国仍将之定义为非缺血又非正常的状态(1998的脑血管疾病分类和2004年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附录)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第七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第八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PCI的机制包括: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较少。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第九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美国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登记(NEMC-PCR)Caplan等(stroke2000)1986-1997年,407例患者,其中80%接受MRI检查;全部接受MRA或TCD或其他血管造影检查结果:347例(85.3%)的梗死部位可以确定,余下为TIA或临床/影像皆不能确定者;梗死最常见部位在远端;梗死最常见原因是栓塞,小脑后下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梗死最重要病因是心源性栓塞第十页,共六十四页。频率包括近端115仅近端63(18.2%)近端+52近端+中部12近端+远端31近端+中部+远端9包括中部111仅中部56(16.1%)中部+55中部+远端34包括远端216仅远端142(40.9%)远端+74总计347(100%)部位第十一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卒中机制所有可能诊断,频率大血管病132(32%)132–141(32–35%)栓塞162(40%)162–219(40–54%)心源性99(24%)99–134(24–33%)动脉源性55(14%)55–74(14–18%)心源性+动脉源性8(2%)8–11(2–3%)穿支动脉病58(14%)58–68(14–17%)偏头痛13(3%)13–18(3–4%)其他42(10%)42–55(10–14%)总计407(1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