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探究张馥俊(甘肃省古浪县城关第一小学,甘肃古浪733100)【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兴趣;习惯;口算;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困生,他们有的对数学缺乏兴趣,有“恐数症”;有的“双基”太差,学习吃力;有的对应用题“谈虎色变”,分析能力差,思维中缺乏基本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无从下手,凡此种种。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除了其自身的因素之外,更与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人认为,低年级所学知识浅显易懂,无需多费功夫。而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和衔接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中出现“盲点”却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此“盲点”相关的知识链就会出现断裂,受到影响,长此下去,造成恶性循环,学习效果愈加恶化,积重难返,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丧失学习信心。到更高年级时,教师再想抓出成效往往为时已晚,无从下手。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不输在起跑线上,是我们值得思考的话题。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应着力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抓住最好的时机,从培养兴趣、强化基本功、训练思维、养成习惯等方面入手,不断夯实数学基础,从而促进学生持续稳步发展。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有持续学习的内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也是最可贵的因素。因此教师在低年级阶段就要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精心营造一个亲数学、爱数学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要放下“权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刚入学的孩子,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使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亲可近的,从而乐于和老师交流。也把鼓励和表扬带进课堂,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对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加以特别关注,多点“偏心”、多点耐心,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尽量得到同步发展。其次,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直观教学具的操作、情境图的呈现、多媒体的运用以及喜闻乐见的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趣味盎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三,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富有儿童情趣和生活气息的材料,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神秘,并不陌生,它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创造一种接纳心理,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第四,教师授课时要激情饱满,富有感染力,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浅显易懂,生动幽默,富有启发性,使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充满活力,促使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和向往。二、加强训练学生过硬的口算基本功,为学生持续发展夯实基础。计算是进行一切数学活动的重要技能。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果过不了关,不但影响做题速度和正确率,还会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制约。对于每一个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以及相应的除法,必须达到准确熟练,脱口而出。教师每节课可用3—5分钟时间进行基本的口算训练,采用的形式可以是“开火车”、“对口令”、“夺红旗”等。还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十几减9的得数正好是个位上的数多1,由此得出十几减8、7、6的得数的规律。对于易错的题要多练;对那些习惯手指算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逐渐摆脱,做到心算、速算。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一定能够练就过硬的口算基本功。三、突破简单应用题这个难点,为学生学好应用题树立信心。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和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在低年级对简单应用题的解答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就会影响他学好应用题的信心。一二年级主要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和“比”字应用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学这两类应用题时,要通过对图形题的反复训练,加强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对其中常使用到的数学语言,比如“一共”、“用去”、“跑掉”、“原有”、“还剩”、“…比…多(少)”等能理解并会运用,由此过渡到对文字应用题的正确理解与解答。要训练学生会寻找题中提供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判断用什么方法解答;能从有多余条件的题干中寻找必要的信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