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会与个性交往及健康辅导方法刘坤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个人成才的道路上,往往起着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呢?一、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是形成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关键学生为了不辜负家长和教师的殷切期望,也越来越多地陷入了超负荷运转的怪圈。正是由于这种恶性循环,使很多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导致厌学的心理没有理想,没有兴趣,形成"无动力学习"的局面,甚至出现逃学现象,更有甚者出现人格畸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由此引发了一些不应发生的悲剧。这些悲剧的发生,应当说应试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的转变,学校、家长和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减轻学生压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智力投资,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良好性格和优秀品质的培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价值,从而树立远大思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知识上和人格上的充分准备。如果不实现这一转变,后果不堪设想。二、加强师生与家长的沟通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捷径教师在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要以民主和谐为主。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情感、兴趣、志向等,并在此基础上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因为有些学生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可能截然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学生情况,在学生培养上做到有的放矢。师生之间的这种沟通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既可以是知识的,也可以是思想感情的。通过这种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相信自已、信任自已,并进而针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影响,如有些学生优柔寡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给学生多提供机会,锻炼其决策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可以鼓励其大胆与别人相处,逐渐让其融入到班集体之中,锻炼其社会交往能力。只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师生相互理解的捷径。正是因为有了相互理解,才会清除师生隔阂,为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三、重点注意意志兴趣品质的培养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突破口1.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好胜心强,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萎靡不振,缺乏抗挫折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因此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这一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著名人物的故事及反应人生挫折的文章,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关于描写林肯政治生涯的《永不方弃》等,让学生明白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面对挫折。也可以人为地为学生设置一些挫折障碍,从而使学生真正在挫折中受到教育,进而明白人生就是在"挫折奋起再挫折再奋起"这一循环历程中度过的道理对于意志培养,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在这一方面为我们做了有益的控索,他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长跑等活动,使班内每个学生都能在跑完一万米之后接着做一百个俯卧撑。既锻炼了学生身体,又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2.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存在厌学现象,在和他们谈话时,听到最多的一句就是"没意思",是不是真的"没意思"呢?关键是学生缺乏自信心又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结合社会实际启发诱导学生,促进学生有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的转变。譬如,有一次在课间,我对学生说:"学习语文有没有用呢?"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们议论纷纷,争相发表自已的意见。然后我接着说:"有一位专家’没有用’,可是他仍然常阅读一些中外名著,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自然会积极思考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在总结了学生们的发言后,我进一步补充说:"语文学习在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到它的作用,但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内化,却可以长时间为我们以后工作、学习、生活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明白了语文这门课在实际不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其次,注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