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只有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在大力推进这项事业中有方向、有成效。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局之年第一课”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其“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透出的深意。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中国式”是解题的着力点。中国是由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国家、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迈入社会主义新社会;是一个超大型国家,拥有超长历史纵深、超大国土空间、超大人口数量;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文渊文脉流淌不息的文明古国,和平、和睦、和谐的信念千年传承、赓续不止。曾经的中国,是“现代化的迟到国”。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可利用,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们要在“时空压缩”条件下“弯道超车”,面临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生产力问题、经济增长问题,还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文明价值问题;担负的就不仅仅是提升现代化水平的任务,还亟待规避现代性显现出的弊端。国情与使命、背景与路径,注定我们推进的现代化,必须是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5个方面的理论概括和实践要求,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两极分化的、物质主义膨胀的、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以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从理论到实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用现代化“中国方案”描绘出一幅全新图景。创造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表明:人类文明绝非只有一个色调,现代化模式当然也不能定于一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内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扭转了曾经被西方霸权强加的文明之间不平等关系,让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之间恢复平等。至于“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补课论”“排他论”等错误论调,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也就不攻自破了。继往开来,逐梦前行。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级”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完成人类现代化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壮举,难度不可谓不大。光是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更何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加试题”还会不断出现,我们该怎么办?辩证分析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础条件,就会发现,有难处也有优势。巨大的人口规模,创造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形成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庞大的市场资源、肥沃的创新土壤。今天,推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行稳致远,就必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就必须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扎根脚下这片土地,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光明前景和勃勃生机,现在就是我们开拓进取、为之奋斗的最好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