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斗争心得体会浅谈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反腐败斗争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是一个历史过程。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都存在。解决腐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而产生的,只有私有制被消灭,国家、阶级消失之后才能真正消除腐败现象。因此,消除腐败现象必须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从物质条件来看,我国目前生产力不发达,物质和文化还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资源分配权力过于集中,造成了很多的腐败机会和条件。从人的因素来看,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和“依法行政”的思想观念淡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从社会环境来看,受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当前,一些腐败分子作案手段越来越狡猾,采取有目的防备的作案,反侦查能力越来越强,找靠山,建保护网,毁灭证据,转移赃款赃物,甚至逃匿国(境)外,给查办案件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反腐败者与腐败者处于一种长期的艰苦的较量之中。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都要反对腐败。”只有明确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才能更好地克服我们在反腐败工作中出现的困惑、悲观和失望情绪。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树立反腐败斗争常抓不懈的思想,坚定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第一、从廉政文化的缺位看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第1页共4页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十分复杂,其中廉政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廉政文化所包含的廉洁理念、廉政信仰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使廉政、廉洁成为一种社会追求,形成一种良好社会风尚起着“前置性”的重要作用。从我国现阶段情况看,各地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正在不断升温,为努力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勿庸讳言,作为精神层面上的廉洁理念、廉政信仰,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中、甚至在社会公众中,离入脑入心进而发挥对行为的主观控制作用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某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近年来,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成效,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同时,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1992年至2004年,因腐败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平均每年不少于16人;2005年减少为13人;2006年又有所减少,但仍出现了一批位高权重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件。在不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形势下,这些严重腐败行为的出现,既说明反腐倡廉任务仍然艰巨,更说明廉洁理念、廉政信仰的确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二是仍然存在一些导致腐败的潜规则和腐败泛化现象。不可否认,现在干部选拔基本按《任用条例》程序了,“跑官、要官”现象有所减少但依然存在;政府办事公开了,但日常生活中的上学、看病、办事等,要找关系、要讲人情、要送礼才办得好的情况也不少见;“笑贫不笑贪”的颠倒荣辱观,“金钱至上”、“有钱就有社会地位”的不良倾向,还有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发生的商业贿赂等行为,如不加重视和改变,就可能使腐败泛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使社会公众陷入既“痛恨腐败”却又“不自觉地身入其中、身行其事”的怪圈,客观上为腐败活动提供了土壤。理念指导行为,信仰引领人生。廉政文化对预防腐败的意义十分重要。而理念、信仰的转变和确立,从来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