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华益慰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有感学习华益慰心得体会:光辉的形象,不朽的丰碑日前,在院党委的组织下我参加了“首都卫生系统学习华益慰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军营外的首场报告,全场座无虚席,大家都被华益慰同志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打动了,有的同志还激动得洒下了热泪,报告团的演讲不时被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打断,尤其是会场上高悬的标语——“向华益慰同志学习,一辈子对得起患者”细细品味更发人深省。自古以来在百姓心目里,医生都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像白求恩、林巧稚那样的好大夫都被几代人传扬,在医生面前,患者没有了隐私,没有了忌讳,将全部的秘密托出来。而尊重又是相互的,在患者面前,医生是否是天使,面对病人的表情是否微笑,处理病人是否尽力,挽救生命是否当作天职,为病人着想是否看成本分,患者看得清清楚楚。华益慰对患者就做到了尊重,他的细心、真心、爱心,体现在许多细节,在冬天为病人查体时,为不让病人着凉,总是先搓热双手、捂热听诊器,一个习惯折射出了病人在华益慰心中的位置;进入病房轻轻把门关上,看待病人低头弯腰轻轻微笑,一个笑脸,一个细节,都会给病人许多安慰和鼓舞,许多病人都说,看到华大夫心里就踏实了。在去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中我们曾系统的学习了《纪念白求恩》一文,毛泽东主席是这样评价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华益慰同志毕生工作追求的就是“做一台手术,留一个精品;治一名患者,交一个朋友。”他用实际行动塑造出了一名当代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的光辉形象,在56年的从医生涯中,华益慰同志用仁心仁术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痛苦,被百姓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人的一生中要过很多关,名利这一关就不好过。对待名利,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追名逐利,一种是淡泊名利。在报告会上,演讲团的同志们多次提到:华益慰是个少有“光环”第1页共3页的专家。虽然在外科界知名度较高,但他从不刻意追求头衔、论文和奖项。华益慰常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每年要做大量的手术。他耐得寂寞,不慕纷华,鄙视虚名,厌恶作假。他一生中最大的医疗“成果”,就是几千例经过他精心救治的患者和他帮带的200余名外科医生。古人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华益慰总是在出文章时隐去姓名;在评奖时做幕后英雄。华益慰很不平凡,他是我们的楷模;华益慰又很普通,因为他只是党的卫生战线上的一个老兵,类似的事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同样也每时每刻涌现在我们身边。被誉为“大医精诚”的翁心植院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我们传授:作为一名医学家不仅要为患者解除痛苦,而且要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他在耄耄之年全心投入我国的控烟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特别是翁院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对于目前甚嚣尘上的急功近利与浮躁的学风,应该说是一帖宝贵的良药。我曾经拜读过翁老发表于2005年第6期《中华内科杂志》的《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一文,其中提到: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讲卫生,重仪表”,“和病人谈话时要亲切诚恳、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处理问题要站在病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把自己的医术、情感全部倾注于病人。不但考虑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尽力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已故外科主任游凯涛同志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用医务人员的“四心”即“热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换得病人的“四感”即亲切感、信任感、满意感、安全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曾经有一名甲状腺癌晚期、气管切开的病人在诊室里,因癌性痰血栓堵塞突发窒息。他顾不上多想,上去用嘴将癌栓奋力吸出,挽救了病人。他的敬业精神同样给周围的青年医务工作者树立了典范。骨科退休老主任李之芳同志,年逾七旬仍坚持每周到病房查房,指导下级医师分析疑难病例;在今年的“夏时制”门诊中,为了把清晨的一丝凉爽奉献给病人,坚持同年轻人一道执行“夏时制”规定。有一天为保证按时开诊,李主任在心脏不适的情况下,早晨七点之前赶到诊室,并在看完预约的十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