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题:(2013·江苏卷)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A.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如临深渊B.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D.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今年成语题考的依然是意思相近的成语,即设置一个语境,然后让学生判断使用哪一个成语更恰当。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贵。郑国人就买下匣子,把珍珠退还了。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1)句中表达的是“取舍不当”这一意思,只能用“买椟还珠”。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结合语境,(2)句用“殊途同归”更恰当。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根据第(3)句语境,两个成语都可以用。答案:B。本单元涉及《考试说明》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表达应用”能力层级所列的一个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高考对“词语(包括成语)”的考查,定位在“正确使用”,这一定位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考查的是“使用”是否正确;其二,是在使用中进行考查。高考江苏卷近年来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稳中有变。2010年及以前,均为给出四个句子,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判断句中成语使用的正误;2012年命题材料改为一段话,要求考生根据语境从几组近义成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成语填入语段的空缺处;2013年仍旧采用选填近义成语的模式,但材料由一个语段变为三个独立的句子。从总体上看,江苏卷对成语运用的考查,外延稳定,内涵拓展。成语使用常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Ⅰ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考点透视成语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源于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字还含有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命题者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有意弄错。考生只有了解这些成语特定的适用对象,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典题例析1.望文生义。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B.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C.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D.我攀登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思维导引〗A.方寸之地:指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辞先主(刘备)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这里用来指很少的土地,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B.不刊之论:不可更改的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精当,无懈可击。“刊”指修订、修改。用于此处正确。C.细大不捐:大的小的都不抛弃。句中要表达的是“为了抗议……而不想捐款”,此处属望文生义。D.登高自卑:要登高山必须从低处开始。此处望文生义。答案:B。2.用错对象。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