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对我国民族品牌的影响[摘要]没有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崛起,何谈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我们的一些民族品牌消失了,一些生存了下来,一些还走向了世界,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如今,不少民族品牌在“引进来”的浪潮中没能继续发展壮大,在外资的影响下,只能在国际品牌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继而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里。我们被称作“没有品牌的巨人”,品牌不仅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外资企业并购风的到来,我们还有多少民族品牌可以沦陷?[关键词]外资民族品牌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产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大趋势下,中外企业间的协作竞争和相互参股并购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中国利用外资过去主要是‘绿地投资’,就是新设工厂这类的投资,外资并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低的,去年这一比重仅为3.1%。由于近年来中国自然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外资在中国的并购开始活跃起来,就像我们对国际并购也在趋于活跃一样,而且这一趋势会不断增强,外资并购将逐步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之一。以雀巢集团为例,2011年8月26日,国家商务部已通过了全球最大食品集团瑞士雀巢收购厦门民企银鹭食品集团60%股权的反垄断审批。而且雀巢在华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商务部批准了雀巢银鹭合作的反垄断审查,是‘无条件批准’该审批的。”银鹭此前为雀巢代工即饮咖啡,这已经是雀巢近年继上海太太乐、云南大山饮用水后又一起在华对本土食品品牌的成功并购。一、连遭外资并购中国民族品牌应引起重视“品牌不只是为赚钱”。有人认为,搞品牌就是为营销,为赚钱。不错,但不到位。品牌有宏观和微观结合的三性:自主品牌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成整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这是它的经济性。品牌文化的基本点——诚信、创新、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其实是社会文化的基本点,是它的文化性。品牌和名牌的状况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民族素质和这个国家软硬实力,这是它的社会性。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产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大趋势下,中外企业间的协作竞争和相互参股并购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中国利用外资过去主要是‘绿地投资’,就是新设工厂这类的投资,外资并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低的,去年这一比重仅为3.1%。由于近年来中国自然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外资在中国的并购开始活跃起来,就像我们对国际并购也在趋于活跃一样,而且这一趋势会不断增强,外资并购将逐步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之一。二、民族品牌为何消亡(一)盲目扩张丧失核心“文革后,内联升放弃千层底手工布鞋,服务工农兵,先后进了皮鞋、运动鞋、胶鞋等若干条生产线”,然而这看似与时俱进的创新却并未给内联升带来更好的效益。“内联升做靴鞋和布鞋起家,工人根本不会操作新设备,当时废弃的设备、厂房特别多。”程旭说,小时候他家就住在废弃厂房里。“那时生产线太杂,管理很混乱,一些原材料员工随便拿回家”。加之大环境等复杂的因素,内联升甚至一度失去自己的品牌,转而代销其他鞋厂的产品。品牌延伸必须以专业化为基础,盲目扩张只会损害企业品牌原有的价值。一个品牌要想覆盖整个市场几乎不可能,正如肯德基不做电视、微软不做咖啡一样,品牌延伸具有有限性。(二)倾心外资惨遭雪藏在90年代招商引资的大浪潮下,外资需要找合资对象,国内品牌则希望傍大款,于是中外牵手成为一时的风潮。然而事与愿违,本以为傍到大款的国内品牌,往往以被打入冷宫收场。据统计,90%以上与外资合作的民族品牌要么被外资吞并,要么在合资中战略出错。收购即被雪藏的案例在日化行业和家电行业更为常见,曾经的化妆品第一品牌、创造第一支定型摩丝、第一支防晒霜、第一支定型护手霜的美加净在1990年巅峰时期与庄臣合资,从此由市场宠儿被打入“冷宫”。(三)创新不足逐步没落品牌如果不能应时而变,保持活力与速度,最终都将成为文物。没有永久的江山,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企业。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是计划经济时代年轻人结婚时的“三大件”,能拥有一块120块钱的上海牌手表或者北京牌手表是倍儿有面子的事情。然而现在人们一提到表,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