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陶学校蝶变的七个谜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作者:王占伟震撼、神奇、颠覆!没有亲眼看到,你不会相信这里发生的一切。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没有固定教材;课前无预习,课上无笔记,课后无作业;同样的学习内容,小学五年级能考过七年级;初二学生参加中招考试能被当地优质高中录取;高一学生参加全市高中联考(B卷),包揽全市前19名……缔造这些教育传奇的,是一所地处偏僻山区的农村学校——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圣陶学校。75岁的教育创客创了什么王天民,75岁,圣陶学校董事长、校长,被誉为“教育创客”。他的教育梦想——找到教育的桃花源、理想国。从教56年来,他一直为此努力。“教育应该是育教,育在先、教在后,校长要先育自己再育教师。”“每个学生都有天赋。”“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状态。”“教师要做唐三藏,学生要做孙悟空。”“越不会教越会教,越会教越不会教。”“做无用功比不做更危险。”“记在脑子里是财富,记在笔记上是负担。”“答对了给1分,答错了给2分:答错了一定没抄袭,不会还敢举手就是勇敢”……王天民的这些话,看似奇特,却蕴含着独特的教育理念,成为全校教师共享的价值观。不用教材如何教学圣陶学校不依赖、甚至完全抛开了教材。“有的教材割裂了知识本身的体系,容易成为教师的绊脚石、迷魂阵。”王天民说:“比如初中数学关于因式分解的内容,八年级上学期学习因式分解,九年级上学期学习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学呢圣陶学校之所以不用教材,就是为了不割裂地进行教学。”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但循序渐进就是按教材体系走吗?在王天民看来,真正的循序渐进不是按照教科书的体系安排,而是遵循学科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顺序。基于这样的理念,王天民带领教师团队,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对小学到初中的主要学科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将此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走进圣陶学校的任何一间教室,看到最多的是三种现象:一是学生在讲解,二是学生在小组讨论,三是教师要么在黑板前抄题,要么默默站在教室一侧。圣陶学校不仅抛开了教材,而且打破了年龄、班级界线,将不同年级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在学校的一个实验班,近30名学生来自四、五、六年级的8个教学班,他们年龄不一,但学习内容相同。在教师的帮助下,全班学生学的是正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对角线等知识。在圣陶学校,与抛开教材配套的教学秘诀是“单科独进”。所谓“单科独进”,一般以一大周(10天)为单位,在该时间段,教师只教一门学科,比如数学周、英语周、物理周等。王天民介绍,这样的方法可以克服遗忘规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懂、会、熟、巧,一气呵成。无师课堂怎样实现第1页共4页学生胡少舟2012年进入圣陶学校七年级实验班,初到这个班的时候,他发现这个班除了班主任陈俊丽和一名英语教师外,再无其他任课教师。陈俊丽要负责英语之外的6门学科教学,但他听说陈俊丽是语文教师,对数理化基本是一窍不通。这怎么行?胡少舟找到校长反映情况,王天民说:“学习要靠自己,教师只能教会你知识,教不会你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你自己融入学习之中,才能真正领会学习的快乐。”没有教师,学生该怎样学习?胡少舟和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四处查找资料,有时候也向教师请教。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他们弄懂了数理化,还自主学习其他各门功课。一次,几个学生和班主任陈俊丽闲谈,胡少舟说:“陈老师,语文内容繁多复杂,不如改行,教数理化吧!”陈俊丽说:“我不会呀!”胡少舟说:“没事儿,我教你!”此时师生都笑了起来。“在圣陶学校,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许多学校是在教知识和方法,圣陶学校是通过教知识、教方法来教智慧。”胡少舟说。教学过程中要不要教师点拨?王天民认为,不需要,因为点拨是智慧层面的内容,是“道”的层面,而“道”在悟,点拨出来,就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了。王天民有一个理论叫“闯山论”:爬一座山,导游引导着,一路讲解。游览者没有了迷路的烦恼,也丰富了知识,却减少甚至失去了游览的乐趣,更失去了探险求胜的豪情。最好的办法是让游览者自己去闯,在无人走过的地方闯出一条路来,即使会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