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河南省委党校哲学部讲师:长风破浪会有时——谈坚持自信自立历史的光影镌刻在岁月深处。67年前,刚刚回国的钱学森,面对陈赓大将“中国能否搞导弹”的问题时,如此霸气回应:“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罗布泊戈壁滩上的一声巨响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时间的指针标注着一个个高光时刻:嫦娥奔月、祝融探火、蛟龙深潜,大兴机场“凤凰展翅”、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特高压输电跨越千山万水创新成果竞相喷涌,“大国重⋯⋯器”横空出世,重大工程精彩亮相,全球的目光注视东方“自信自立”的中华民族正在书写“当惊世界殊”的瑰丽画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六个坚持”,集中概括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六个坚持”中,“坚持自信自立”是一个重要方面,居于重要位置。自信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炼就的精神气质,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坚持自信自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是新时代我们党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历史伟业的关键因素,也是奋进新征程、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一、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让我们自信自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形成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基因,首先在于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一深刻精辟的论述充分揭示了自信自立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源头活水,就是因为它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我们自信自立,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遵循的是规律,是因为明确历史的发展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当然历史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曾遭遇巨大挫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但这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也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而只是说明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以僵化封闭的态度理解社会主义也正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才变得更为科学、更加正确。在此意义上,确实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真理,但其必须要同具体的现实实践和时代条件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改变世界的指导作用。即使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如果只是将其作为头脑中的观念与本本上的理念,而不去运用发展,也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毛泽东强调的“有的放矢”意为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也是这个意思。所谓“要精”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所谓“要管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解决实践与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建党百余年,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并不断深化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在此意义上,中国共产党能够自信自立,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