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督学、教授及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挑战”。“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两个大局”而提出的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是在国际视野中对“人类社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课题作出的历史性回答,是对当今世界国家关系以及国际交往准则的科学概括,其超越国家、超越民族、超越意识形态的意义,对于国际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国际关系的思考、社会与国家结构关系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观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仅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诉求,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决全人类共同问题、实现世界共同发展的国际担当。“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观基础,从时代认知层面指明了和平与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性要求,从制度建构与运行逻辑层面规正了公平正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秩序法则,从目标层面指明了民主自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性要求,从整体上指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建立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维度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在和平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构建公平,在公平中维系正义,在正义中实现民主,在民主中收获自由,这不仅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的文明观的当代回应与延伸,更是立足于物质与精神维度,兼顾“人民幸福”与“人类解放”,致力于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之路,这条路的前方注定是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推动世界历史走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真正的共同体”的建立。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要在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前提下,坚定信心、起而行之,携手同行、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推动全球发展、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普世价值”的批判反思与超越升华“普世价值”将资本主义宣扬为“人类意识形态演化的终点”与“人类政体的最后形式”,构筑起“种族优越论”与“文化优越论”的乌托邦图景,将人类文明进向引入内含资本主义价值特性的“历史的终结”的“太虚幻境”之中。无论是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还是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是“普世价值”不能代表“普世”而导致的集体性焦虑。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不仅在理论维度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和合”思想,还在价值主体上呈现出包容、开放、平等、民主的理论品质,同时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价值愿景和异中求同、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价值原则,在深刻对比中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和平演变”的道义伪装在价值选择与理论特质维度上呈现出在多元中追求价值公约数的共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我们唯有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宽广博大的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在求同存异中促合作谋发展,方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共建实现“天下大同”的价值共识,更好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三、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文明拾级而上的价值选择价值存在是一种既不是实体存在也不是属性存在的本体论存在,是一种因人而异的存在方式。在人类文明演变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不同的价值目标与价值选择。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选择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追逐和攫取剩余价值为价值目标,共产主义则立足于“人”这一价值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