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8页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2008-11-1711:00:52阅读28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在中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本世纪以来讨论较多的话题,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什么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什么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怎样在中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环境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这些问题看上去并不复杂,但讨论的结果却莫衷一是,这从一个测面反映了围绕这些问题视角的多元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本文试图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共性,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建设实际做一些务实性探讨。一、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搞清楚为什么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首先必须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发展资本市场。这个问题从我国资本市场建立至今一直存在较为片面的理解,总体上对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财富效应强调较多,而对对以价格发现、公司治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功能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对资本市场有什么客观需求呢?1、以市场化融资方式充实企业资本金。改革开放以前,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在企业资金供给上实行统收统支管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供应全部由国家财政纳入预算管理,时称收入全上交、亏损国家包、花钱向上要,在这一体制下,企业的资本形成完全依靠国家,资本收益全部上缴国家,资本运作风险由国家承担,因而没有体制外资金融通的客观需求。上世纪80年代初,以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为目标,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拨改贷为先导,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逐渐转为全额信贷管理,但由于企业缺乏第2页共8页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8页核心资本,加之那一阶段银行贷款利率过高,造成企业资产负债比例居高不下,贷款利息偿付负担沉重,成为国有企业走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股份制企业以及以股权融资为代表的市场化融资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兴起,与股权融资相适应的股份转让市场初露端倪,孕育了新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可见,资本市场的诞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市场化投融资选择的客观要求。2、在股权融资格局下借助资本市场实现风险管理。风险是经济生活的内生变量,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没有长盛不衰的企业,也没有只赚不赔的投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生活的内生风险是不可消除的。在统收统支体制下,经济生活的内生风险表现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低下,即由国家财政承担了全部风险;在全额信贷的金融安排下,风险全部由银行承担,表现为银行体系的巨额呆坏账损失,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股权投资属于不可撤出的长期投资,投资风险由出资人分担,但资本市场高效的交易机制可以有效配置和交易风险,从而使较大的风险分散成较小的风险,而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承受,根源于对投资收益的追求,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自主抉择,这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风险管理机制。3、以价格发现为基础的市场化资源配置。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以行政化方式实现资源配置;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则应以市场为基础。所谓市场化资源配置,就是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以价格发现为基础实现的资本流动,资本的逐利倾向将使得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向预期收益较高的行业和企业。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是价格发现,因为资本品的价格反映了未来收益的预期,有效的价格发现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在可供选择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中,资本市场因其较高效率的价格发现机制和资本运营机制而成为重要途径。4、以股权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规范的公司治理所形成的预算硬约束,是价格发现机制和宏观调控政策传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资本市场是公众市场,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基本宗旨,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包括以三会制度为核心的内部监督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