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尊严与现实的悲剧性研究【摘要】在西方近代文学中,有很多关于女性人物的作品。她们在展现社会价值观、传统风俗、传递作者思想等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她们或诞生,或沉沦,或挣扎,或觉醒,或崛起。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中,由于社会环境、性格差异等的不同,这些女性形象最后的命运结局也截然不同。本文研究了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尊严与现实的悲剧性。【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悲剧西方文学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之初就被奠定的基本模式,此后也成为女性文学沿袭的基本模式。从中世纪以骑士爱情,自豪的贵妇人,贤淑型、暴虐型女性形象到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具有反叛思想的新女性形象,再到浪漫主义时期那些维护女性人格独立与平等地位、反抗男权的女性,再到现实主义时期自我意识飞速觉醒、自尊自爱自强的异军突起型、叛逆型女性……她们的性格心态越发复杂、内涵越发丰富、独立意识越发增强。总体来看,女性的主动、女性的自觉逐渐呈上升趋势。可见,一部女性形象史就是一部完整、深刻的社会发展史。但这些女性往往都会陷入女性形象尊严与现实的冲突。一、男权下的“疯癫”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男权对于社会的影响达到了鼎盛。在这一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主流标准已经形成。女性被认为是“家中的天使”,是贤妻良母,如果她们违背了社会主流标准,那么这样的女人则会被认定为“疯癫”或“歇斯底里”。肖瓦尔特认为到19世纪的时候,女性已经逐步成为了一种“疯癫”的独有代言,而这种“疯癫”即无节制的性行为“,疯癫”的主要判定病症也就是荒淫的性(Showalter,1985:74)。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期对于“性”有着双重标准,男性的放纵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女性的性欲则被认为是发疯的。这一时期文学中的另一个“疯女人”典型即《简·爱》(1847)中的伯莎。其实伯莎之所以被认定为“疯女人”的原因在《简·爱》中并没有很多的描述,反而是在对其进行后现代戏仿的《藻海茫茫》(1966)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这也体现了作品的时代特点。夏洛蒂·勃朗特身处维多利亚时期,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所影响,虽然有着女作家的女性主义觉悟,但是她仍然受着时代的局限,在《简·爱》中一方面赞美简·爱那样坚韧善良的女性,一方面剥夺了歇斯底里的伯莎的话语权。然而在100多年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价值观的调整,琼·里斯在《藻海茫茫》重新赋予伯莎话语权,深刻地剖析了伯莎“疯癫”的真正的原因。就《藻海茫茫》文本而言,安托瓦内特(后被罗彻斯特重命名为伯莎)被罗彻斯特认定为“疯癫”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伯莎的母亲是“疯子”,而且认为“疯癫”这种疾病具有遗传性;二是因为安托瓦内特激情地对待爱与性,这不同于当时维多利亚时期对于女性的社会要求:纯洁、无欲;三是因为当安托瓦内特难过时她会咆哮、酗酒、咒骂,在她发现罗彻斯特背叛自己的时候甚至企图杀死罗彻斯特,这些也有违维多拉亚时期对于淑女的认定标准,而更类似当时男性所独享的语言和肢体暴力。由于自小在完全不同于大不列颠群岛的克里奥尔地区长大,安托瓦内特完全违背英国社会认定的“家中的天使”形象,不可避免地被罗彻斯特以维多利亚的社会准则戴上了“疯癫”的帽子。尤金·奥尼尔的《长日入夜行》(1941)中深刻地刻画了这样一位被扭曲了的“贤妻良母”玛丽。文中的玛丽依赖吗啡20多年,常年处于亦梦亦幻的“疯癫”状态。玛丽吸食吗啡看似是因为生埃德蒙时患病被庸医滥用吗啡以致上瘾,然而真正迫使她吸毒成瘾的应该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和冷漠。玛丽不符于上流社会的婚姻观导致她被社会边缘化,加之婚后缺乏稳定的生活环境以致于她几乎没有朋友,使她处于了被孤立的处境。相对于同样深陷孤独感的儿子吉米和埃德蒙,玛丽更为孤僻。吉米和埃德蒙还可以走出家门,到外面世界,在大海或者妓女处寻求安慰,而玛丽却无处可去。一方面玛丽处于孤独的苦恼之中,另一方面蒂龙父子却对玛丽寄予“贤妻良母”的厚望。詹姆斯希望玛丽能成为像他母亲一样坚强的妻子,吉米和埃德蒙也渴望在玛丽那儿得到母亲的关爱,正如伯娜特·西蒙所说:“谁都想从身体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