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逐渐趋于年轻化,高血压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和致死原因。高血压病程较长、见效慢、反复发作,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折磨,情绪的波动大,身心疲惫,血压升高,大部分患者有焦虑、紧张、恐惧和抑郁的心理状态。临床研究中发现,高血压的发病和患者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情绪激动和紧张忧虑,加上外界的不良刺激,会导致患者血压迅速升高。所以在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安慰鼓励、调节情绪和变换心境,改善其心理状况,可以有效的稳定血压,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所以对于该课题进行相关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二、本研究的目的和目标本文的研究的目的:高血压是一种血压持续过高的疾病,会引起心脏病、肾衰竭、中风等并发症,它有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之分。高血压具有发病率高,治疗达标率低等临床特点,据调研发现,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包括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的研究的目标:研究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三、关键词及定义护理:护理是一门运用科学,分为家庭护理和有偿护理。有偿护理必须按照卫计委医政部门所规定的法律法规相关条文执行开展相应的护理项目,有条理、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基础或常规护理,观察病人体表体重情况,了解病人病情,配合医生治疗,加强巡视和教育,及时处理医疗纠纷,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开展危重症生命体征监测、标本采集、体重营养定期观察分析,并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照顾病人的生活起居,日常活动、用药和安全等问题。如心肌梗塞病人可表现为:生理的——疼痛、胸闷、气急;心理的——害怕、恐惧;思想文化的——对疾病知识的自我认识和理解程度;精神的——是否被护士和医生重视与尊重。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病是导致中风、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功能衰竭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的“祸首”。高血压病患者,在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和口服药物降压等综合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血液、尿液、肾功能、心功能及眼底等有关项目的检查,以便随时观察和掌握病情变化,及早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四、文献回顾王璐(2015)认为:由于知道自己患病,加上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缺乏充分的了解,担心个人工作生活和经济负担等,使患者的情绪非常低落、心情紧张和充满疑虑。这些不良的情绪,都成为了高血压患者心理的负性因素,引发焦虑和恐惧心理,使患者机体产生不良的应激反应。如:血管收缩、内分泌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和血压升高等,其结果必然会影响临床疗效,甚至可能诱发或者加重病情。齐国娥(2015)认为:高血压患者在人院时,对降压药物的依赖心理比较重,在听到他人说或者自己了解到某种药物的疗效较好时就会要求医生也给自己配置此药,假如没有吃这种药或者吃过之后认为治疗的效果不佳,就会采取消极不配合态度,不遵医嘱按时服药,而且相当一部分患者认为只需坚持服用药物,疾病就能够好转,从而轻视了自我心理调节的作用,不注意及时控制自己情绪。张霞(2013)认为:由于血压升高需要住院治疗,患者感觉到无法再适应从前的社交和运动娱乐等活动,而且在住院的期间需要家属的照顾,通常会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提出合理的要求,要求医生迅速的根除其疾病,无法安心的住院治疗,会产生孤独感和无用感、一时很难适应高血压患者这一角色,因此在治疗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崔宝香(2013)认为:对高血压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可以让患者保持积极平衡的心理状态,减少心理紧张、焦虑的刺激,降低高血压发病率,迅速稳定病情,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五、研究设计类型理论性研究六、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7年5月一208年6月收治的应用护理护理的83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52例,女31例,年龄35~85岁,平均(59.6士3.5)岁,病程3个月一15年,平均(8.2士2.7)年。选取同时期未采取心理护理的83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49例,女34例,年龄36一84岁,平均(58.3士3.1)岁,病程4个月一16年,平均(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