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读后感以镜为鉴,正心修身----《镜鉴》读后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工作之余读了《镜鉴》一书,使我感慨颇多,给人教益,启人思考,助人为德。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鉴》是一本值得去认真学习的读本,书中所举的实例,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参透形形色色的社会,可以明理事物的本质,可以洞悉人生的百态。物欲横流的社会,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走向邪恶,既害人又害己。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则需要自知之明,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并要保持一份恬淡宁静、与世无争的情怀。谦听则明,明哲保身。庄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就是自我之智。明,就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所谓“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镜鉴》就是晶莹剔透的一面镜子,让我们懂得权用于民,情系于民,利谋于民,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才是党员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所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思想修为,注重团体意识,贯彻制度建设,廉洁从业,严于律己,公正无私,是作为企业优秀领导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以事为鉴,可以明心智。纵观《镜鉴》许多职务犯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党纪国法的学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心理失衡、私欲膨胀,产生“不捞白不捞”、“人家捞我也捞”、“捞少吃亏”的心理,终将沦为金钱的俘虏,从而葬送了清白的一生和幸福的生活。这些人最初也曾一身正气、也曾寒窗苦读数十载、也曾是领导眼中的佼佼者、党和国家的希望,却因周围不良风气的影响,失去了廉洁自律的自我约束,到头来"甘愿"堕落,让别有用心者钻了"空子",从而一发不可收拾,第1页共3页一步步的遁入贪腐的"深渊",最终悔恨不已,法纪面前"俯首称臣",可惜为时已晚,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一百年身",悔哉、悲哉。常言道"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则自焚",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改造思想,加强素养,净化灵魂,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换句话说就是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党的信念,特别是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党员干部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从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某的高尚情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以这些事例为鉴,我们更加清楚认识到如何约束行为,认识到贪污腐败带来严重的后果。为官者,要做到两袖清风,勤政廉洁,不为金钱迷惑,不为小事姑息迁就,筑牢廉政的防线,杜绝一切腐朽的欣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身正不怕影子斜,三更敲门魂不惊。贪婪物欲的诱惑,生活中不拘小节,放纵个人私欲,滋生一劳永逸的心理,触犯道德的防线,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终究权力失控,胆大妄为,一步一步地走向罪恶的深渊。因此,作为企业的主要领导,应该加大教育力度,通过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主题、廉洁文化和反腐倡廉教育,警钟长鸣,力争做到信念不动摇、权力不泛滥、交友不随意。始终正确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居安思危,慎欲、慎独、慎初、慎微,克制松懈情绪,增强忧患意识,小心谨慎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认真对待手中的权力,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常言道"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则自焚",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改造思想,加强素养,净化灵魂,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换句话说就是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党的信念,特别是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党员干部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从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某的高尚情怀。以上是自己学习《镜鉴》后的肤浅体会,我认为廉政建设这根弦,必须牢牢绷紧,一刻也不能放松。如何去绷紧这根弦,就是要找到合适的镜子,而且要用有廉耻心的目光去看待它,第2页共3页那么它就会告诉一个真实的你,和你要努力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条河,船上的水手就是我们自己。“慎”与“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