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读后感十三escapefromfreedom来自医学心理学的作业,同时也是自己很想整理的读书笔记,稍作修改。你向往自由吗。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向往自由的,希望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但是这个建立在经验上的“公论”真的是正确的吗。很遗憾,这个“公论”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真正的自由,或者说他们都只是“叶公好龙”式的向往自由而已。当他们遇到了真正决定性的时刻——我是否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的时候,就当下而言,许多人做出了放弃自由的决定。这就是所谓的“自由逃避机制”。在阐释这个机制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个有关命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自由”的问题,那就是成为人们经验的自由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是扎根在人生命之中的天性。亦或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圣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亚当,夏娃偷吃了上帝的“智慧之果”的故事。在美好的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的生物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上帝的“培养皿”里。他们无忧无虑,甚至没有一点自我意识,他们就是这个“培养皿”的有机的一部分。但是在伊甸园里有一株生长着能分辨善恶的智慧之树。在蛇的诱惑下,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并且欺骗亚当一同吃下了“智慧之果”这个果实让人类从此和其他的动物区分开来——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不在把自身视作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独立的,自由的一部分(就逻辑而言,这个地方使用自由一词似乎有些不妥,但是自由应该是最好的词汇了。)。于是人类开始拥有了自由的概念和意识。《圣经》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与自由的基本关系。人类逃脱了伊甸园“培养皿”的束缚,他获得的一定意义上的自由,我把它定义为消极自由,但是这不是真正的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指:人得以摆脱束缚,无拘无束。积极自由是第1页共20页指:人能自由地发展。亚当和夏娃离开了伊甸园,并且再也回不到那个“美好的”伊甸园,他们获得了自由,但是却对自身的渺小感到了恐惧,对自身的前途感到了迷茫,他们开始有了羞耻之心,用树叶做了衣服,开始意识到了人与人的不同,开始感觉到了自身的存在。想想一个小婴儿,她会从降生,成长,到老去,死亡。她的人生过程就像《圣经》中的亚当夏娃——她的始祖一样。她在刚刚降生的时候,就像一只小兽,和世界上其他的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无比地眷恋生养她的父母,仿佛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纽带联系着她和她的世界(也包括了她的父母。)。她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她看来,这世界的其他人和她自身没有任何区别。直到有一天,也许是清晨,她突然醒来,审视着自己的身体,摇晃着手指,突然就笑着说:“嘿,瞧你自己,这手指,也就是这样罢了,不难看,但是也没有别人好看。”就在这个清晨,她开始和自己降生以来的“初始纽带”渐渐分离,和这个世界的其他东西分离开了,于是她就有了自我意识。于是我们可以知道。自由是人的成长的必然产物,它同时也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但是,人们在获得自由之后,往往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想的一样,开始变成更加伟大而有力量。很多时候,获得自由的人恰恰对自身产生了焦虑,而开始质疑这种自由本身的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个原因是很简单的,在人类获得自我意识和自由之初,人类通过“始发纽带”和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始发纽带”给予了人类安全感和人生导向,它们使人类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精神的“伊甸园”里。但是当人类开始成长并且斩断了这些“始发纽带”之后,人类的力量可能并没有随之而变得强大,这种安全感和力量变化的不平衡,导致人类开始变得焦虑。人类便开始质疑自由的存在意义,有的人便开始逃避自由。第2页共20页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下,以便接下来的讨论:以前文的小女孩为例,随着她的生长发育,并且伴随着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有意无意间,她逐渐开始斩断自己的“始发纽带”,从而拥有了自我意识和自由。但是当她斩断了这些给予她安全和导向的纽带之后,她必然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穷的孤独,同时在人类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无法使他获得足够的力量使她强大到足以抵抗这些孤独的侵袭,于是她产生疑惑:究竟是忍受着孤独,继续在个性化和自由化的道路上前进亦或是选择放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