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由本书引发的关于中国言论自由的思考高云2019200525国际关系学院十一期间,阅读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对美国人关于自由的追求印象格外深刻。美国人在乎的“自由”存在于方方面面,今仅以言论自由一方面,谈论一下自己的感受。谈言论自由,不得不先探讨一下接收信息的自由。毕竟先有听,才有说。在当今时代,网络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而中美两国对待外国网站的态度则有些差别。在中国,有些外国网站是无法登陆的,有名者如facebook等。为何封禁。道理很简单,防止有关中国、有关党的负面信息进来。外国总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发表煽动性言论,企图蛊惑人心,甚至颠覆政权。外国网站是无法受到中国审查的,于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封禁。而美国,经查资料,是没有此类限制的。那么,中国何以认为,这些外来言论会对政权产生威胁呢。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是有很强的耐受性的。造反者往往是被“逼上梁山”,极少有太平盛世百姓起义的。那么我想,真因为几条煽动性言论就来反对政府,是几乎不可能的。不致颠覆,但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在百姓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些对体制的不满,而网上的那些言论,则能与他们的不满相互印证。若放任流言蔓延,那么党的威信势必降低。民众对党不信任,那么他的合法性就被削弱了,这时候政权的颠覆未必不可能。回到言论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昭告了我们是有言论自由的。但是我们的言论自由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有些敏感的话跟自己人可以说,跟别人不能说,更不能在大庭广众下说。当年沸沸扬扬的“老毕”事件,老毕说的那些话当然本就不厚道、不应该说,但对他的处理也反映了我们对言论自由的诸多限制。公共场合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而在美国,无所谓“能说不能第1页共2页说”。只要不违法,想说便可说。如书中所说,“我可以不赞成某一观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观点就不应该发表。”如书中描述,三k党可以传播他们关于种族界限的思想,而美国人也可以在电视节目上对总统进行批驳与嘲讽。言论自由更进一步,则是出版自由。而出版自由在中国相比言论则自由程度更低。曾经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老师的朋友曾经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杂志发行后却被勒令撤回……(此处被老师省略79字)可见,抛下内容不提,只字词的使用都需要仔细斟酌。关于内容方面,小学期期间阅读的garyking的一篇论文提供了一些参考。调查还未涉及出版物,仅仅是微博、论坛等等网站上发表的言论。作者调查得出结论,“censorshipisorientedtowardattemptingtoforestallcollectiveactivitiesthatareoccurringnowormayoccurinthefuture”,审查制度是针对那些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言论的,而那些批评政府、批评伟人的文章倒并不是审查制度的主要目标。除屏蔽外网,审查制度为防范群体性事件、排除隐患的又一方法。而美国则对出版自由很是看重。“美国的言论自由终点……而是可以在公开的出版物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本书中的“氢弹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纵观上文,中国相比于美国,对于言论自由多了许多限制。那么,不得不问,为何中国就害怕言论自由而美国不怕。根据本课程的主题,我想试图从法制的角度来考察。美国,是一个法律制度很完善的国家。三权分立的大框架二百多年前就定下,而宪法也是沿用二百余年没有更改过。就像老师上课所说,法律不须更改则说明是比较完善的。美国就在联邦宪法的大框架下稳定的运行着,它的存在减少了领导人带来的不确定性。美国人不满意,只是针对某一届政府,那使用自己的投票权让他们下台就是了。美国人将法律制度视为保障,保护自己也保护国家的利益。而中国则不同……(此处省略182字)但是这也不能代表我们的制度并不好。“中国道路”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他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的检验。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