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最近一段时间,湖南电视台一部热播的反腐题材影视剧《人民的名义》着实红火,全民追剧所引发的热点姑且不敢说是万人空巷,但至少是人声鼎沸、众说纷纭,让人想避都避不开。从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种刷屏到单位同事茶余饭后的各抒己见,再到以影视剧为载体的各类跨界营销,甚至连我家楼下东门桥晒太阳的老太爷和放学后蹦蹦跳跳的小屁孩都会兴致勃勃、津津乐道的谈论其中的经典桥段和些许“金句”,这对一部国产正剧来说,实属罕见。出生于1982年的我,被这个时代冠以了“80后”的标签。翻开历史的记忆,记得年少时,在我们陕北那片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里,老百姓家中倘若能拥有一台电视机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话外音:我们家直至88年底,才托人批条子在百货公司购买了一台黄河牌黑白电视机,而电视台也只有三个),更别说有的放矢的选择观看了,以致每次徒步走好几里的山路去公社看电视或村里组织观看露天电影时,心情就像赶集一样激动,那种喜悦和兴奋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因为当时影视资源的匮乏,我们所能接收到的信息也实在乏善可陈,所以才有了当时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渴望》中扮演反面角色王沪生的演员孙松,在菜市场被买菜大妈狂吐吐沫的闹剧,所以才有了86年拍摄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过了这么多年,依然还是中国百姓心中唯一认同的“美猴王”,在过去的猴年,“美猴王”的节目因没能登上央视猴年春晚,众多网友纷纷转帖呼吁,为其打抱不平。不因其他的,只因这些影视剧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只因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深入人心,只因时代的经典总是历久弥新,当然我们的文化也需要承前启后。印象里,近些年来国内很少有一部影视剧能有如此大的热度和魅力,因为当今社会,我们从电视中能获取到的信息量太过繁杂、太过庞大。社会在持续发展,观众的口味自然是越来越挑剔,就像此前不少所谓的抗日神剧、玄幻戏说等作品,虽说收视业绩好像也不错,但却也饱受诟病。一部影视剧要想从第1页共3页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获得名利双收,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登攀蜀道。个人觉得《人民的名义》能取得巨大成功,俘获粉丝无数,无外乎三个因素。其一是有好的题材和剧本,其二是有一批有能力的演员倾情演绎,最后最关键的便是与现实社会的贴合度,正因具备了这三个要素,《人民的名义》才会与众多观众产生共鸣。反腐主题的影视作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度出现空白,在电视屏幕上消失殆尽,而此次《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气度回归观众的视野,这不仅仅让人佩服李路导演的魄力和能力,同时也有力证明了我们国家狠抓反腐倡廉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整个影视剧大幕拉开时,国家某部委项目处的一位处长,每天上班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衣着朴素甚至有些寒酸的住在一所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夹着蒜瓣,吃着炸酱面,每月坚持从有限的工资里给年迈的老母亲邮寄300元生活费,口中大义凛然充满正能量的“人民公仆”“党和政府”,平心而论,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真的为之动容了,由衷感叹我们的党和政府培养了这么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干部。而随着剧情深入推进,转瞬间就在这位处长同志隐蔽的豪宅里,搜出了两亿多赃款,看着这位处长家里令人为之震惊的钞票墙、钞票床,以及那些被烧坏的点钞机,《人民的名义》在开篇阶段就为我们生动而赤裸的勾勒出了一个小官巨贪的“两面人生”,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雷霆万钧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这部电视剧中的众多桥段,我想我再无需赘言,每个观众对其中的人物性格、剧情发展以及爱恨情仇都了如指掌了。我只是想说: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经常会发一些牢骚和抱怨,感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工作压力大,是非矛盾多,社会报酬分配不均等等。但牢骚归牢骚、抱怨归抱怨,不要觉得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看到别人买房、买车,比自己拥有更多的财富,日子比自己过的富足,心里就失衡了,就眼红了,就想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就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