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恶孝为先》读后感――――与q友子非鱼兄商榷二个月前,q友子非鱼兄向在下示其大作,希望在下有所发挥,在下应诺。今持续四年多的撰稿工作基本完成,故可分出精力,实践前言,乃虔诚恭敬研读、详考子非鱼所示《百恶孝为先》,感慨良深,兹敬为长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商榷于子非鱼兄,并与所有有缘共享。一、孝的内涵今天中国大陆支持儒家文化和“孝道”的人们,以及形形色色“反孝”、“反儒”、“反孔”的人们对于“孝”,必须关注儒家原典中关于“孝”的非常关键,但不太为人提及的内涵,兹举如下数段:《礼记·祭义第二十四》说。“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这是立足于天然亲情伦理关系上,说明为人子女者若偏执以物质经济来供养父母,仅是孝道中表面化的、非常低水平的表现。要做到为人做事,一生行为功过“不遗父母恶名”、“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才是个人私德的终极。甚至于《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则是努力为社会历史作出贡献,以造福社会的成就和荣誉,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孝道的圆满。这就是基于传统孝道的原典儒家人生价值观。在社会公德方面讲求诚信,“朋友不信,非孝也”春秋时中小型诸侯国在抵抗侵略中通常全民动员,所有的适龄男性,皆要投身卫国战争,所以“战阵无勇,非孝也。”春秋时,还认识到资源保护的“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统第二十五》:“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必须注意的是,孝顺、孝顺,是“顺于第1页共20页道”而孝,其原典本义不是盲目顺从于父母、国君。自然的规则称“天道”、社会生活的规范称“人道”。伦,道理。自然的规律称天伦,社会生活的规则称人伦。顺应自然规则,尽到做人的社会本位职责,而得到的和谐的生活,称“天伦之乐”。《孝经》记载曾参问孔子说:“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回答:“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是孔子反对后世人所批判的愚孝的真实证据。所谓“争”就是坚持真理、正义。坚持真理、正义,就是“顺于道”不至于陷亲不义,而悖逆了伦理道德。“畜”的含义,要参考《周易》,《周易·小畜卦》说明力量有限、时机不成熟时,应当耐心反省自己,力求完善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可莽撞行动。《周易·大畜卦》表明顺应天道、刚健笃实、坚守正道、日新其德、刚健进取、蓄养积聚自己的力量,最终获得积小成大的成就。无论国族文明发展或个人成就均如此。那什么是“道”的具体体现呢。《孝经》说。“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所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因亲以教爱。”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爱的体验,是从父子有亲的天然伦理亲情开始的,而后渐次普及“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大爱”、“博爱”。欧洲经典作品《绿野仙踪》、《绿野仙踪》、《花木兰》、《天堂的孩子》、“小鬼当家”系列之《独自在家》,无不呈现“家”的价值,无不将热爱家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家”有父母给予子女纯粹的爱与幸福,家也是父母对子女承担无私的责任与付出的地方,是体现责任的地方。“家”代表永恒人性,中华民族的教育,立足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之间的爱,而后将此体验推已及人,而后达到“博爱”。若连对恩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肯敬爱,却自称能够爱他人、爱人民、爱国族、爱全人类,(心得体会)则多有违背天然伦理性情而刻意别有居心地邀取名利权势的嫌疑。同时也会成为社会道德崩溃第2页共20页的前提,使所谓的高尚理想主义悉成空谈。比如文革中,多少人为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