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决疑》读后感《金刚决疑》读后感中国因陀罗网那兰陀佛法大学------谷子憨山大师开篇说,“西域实有金刚宝。此宝最坚不可坏。且能坏一切物。谓取此宝以喻般若能断烦恼。般若。此云智慧。乃是佛的心。所谓佛智慧也。”这里以金刚喻般若,也即佛心,般若即智慧,佛陀的智慧,到彼岸,指此心极尽处也。以大唯识解释即一心佛觉。一心佛觉为万事万物的本源。《金刚经》就是讲心的经著,《金刚决疑》就是解觅心安心之疑惑。“佛原不是世间人。而今平空走到人间来。则人人见而生疑矣。及其日用行事。件件不与人同。说话不同。规矩不同。事事法法。与世间相反。故动而见疑。”佛空降至人间,佛是天人师,佛眼看世间,“彼实犹如虚空花”。凡夫以肉眼根识看一切真实存在。故佛说世人颠倒梦想,故对佛言难信难解故。不仅天人生疑,“弟子中上首如迦叶等,举皆疑佛”。三千年前释迦在世时时如此,三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佛法确为难信易行之法。为什么连诸弟子。闻者皆疑而不信佛。“以所说法。乍空乍有。乍是乍非。或赞或斥。全无一定之言。”佛也叫如来,经藏对于凡夫就是如来藏,佛所言是佛所证悟之内自证境界,是法界实相,是生命的背景,存在而不显。显现的只是藏识的变现,显现的是境及境中的一个点,一片境影,看到是法相,是局限和相碍的视角。以大唯识梦的视角就非常好理解了。梦位看是有,醒位看是空。从识境看是有生,从智境看就是非生。从小乘看布施持戒六度万行是善行善举,理当赞许。从高一级平台看这些都是有为法,皆属虚妄分别,其布施不及学习宣讲一句大乘佛法。《楞伽经》云“佛以智悲视世间,彼实犹如一梦境”,”不可说其生或灭,故不能说有或无”。有了大唯识的视角,就有了佛的视角和平台,方能理解佛的密义,也即大唯识是解佛密义之匙。幸亏佛的大弟子空生即须菩提火眼金睛,“有些见处。窥见世尊一斑。忽生赞叹。”佛看出弟子们有许多疑问,“决定第1页共4页因其疑而决破之。乃披露自己一片金刚真心。令诸闻者。群疑顿断。故此经。乃佛示自心,以断弟子学佛者之疑。”疑即疑情,禅宗有起疑情一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起疑情以发趣,继以根识追寻意识,追寻意,追寻法相背后的真相和背景,才能瑜伽行与佛经切合。起疑不能仅仅把疑情放在人道里,起疑情还要放在大乘,放在法界缘起里。破疑方能生信,疑的深,解的透,方能悟出真谛。疑问之一,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空生说大乘菩萨区别小乘是自度及度生,是下化众生,上求佛果。那么求至佛果应是心的安住处吧。可今满眼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无量无边,几时能度得尽。众生不尽,如何得成佛果。菩萨以求住之心急,此心不安,不能降伏。特求安心之法。佛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即“菩萨求心安作佛,不必别求。只要看住你的心念,其心自安。起心动念即起烦恼,众生随语起疑。虽未吐露。而心已动念。谓之意言分别。正是名言习气耳。佛告的安心之法是看护好自己的念头勿起心动念。“歇即菩提。起心动念皆在所相里,在名言概念里,在遍计所执里,在分别事识心猿意马,刹那间万念生,在这个虚妄平台上,不可能歇,不可能无念。“欲令一切众生。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是谓护念付嘱。”歇即菩提,就是要把心安住在能相上,安住在上一级平台上,境影自然被境觉隐没含摄,心自安耶。从究竟看要无住生心。疑问之二,有没有众生。佛教菩萨度生。以布施为本。其所施者。皆众生也。今众生皆空。则所作布施。谁为受者。佛先解释何为众生。众生虽多,无非胎卵湿化四类,无非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说到底众生无非色心,在色不过是有色无色,在心不过为有想无想,到极致为非有非无。而色心众生又为四大假合,众生本无,妄见生有。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菩萨认为有众生,是因为有菩萨凡夫之分别心,有我之执,有我则有我相,继而有众生相,寿者相。观无我,则离四相,离境相,转依为境觉。布施应不住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布施有相亦为虚妄。第2页共4页那么没有众生也就没有受者,没有受者亦无施者。在佛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说只有拥有法报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