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宣安感谢《银发书香》读书活动,得以接触到推荐书目《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这部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著作由邵旭东和孙芳合作翻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此书在世界范围引起轰动和高度评价。正是循着对此书的报道与重视,我开始了阅读。阅读伊始,不禁被丰富的史料和引论所震惊,更被每一章节中的各种物质丰富色彩的精彩描述所深深吸引。读完此书不禁感叹,的确是本超棒的历史书籍。读完这部史诗般的书也有些肤浅的心得体会,包括书的独特架构,丝绸之路新概念,中东之古今,以及语言的重要性的启示。一、独特的架构《丝绸之路》全书共25章加前言和结语。在架构上十分独特是因为此书有别于其他的历史书籍。彼得·弗兰科潘并没有按照传统历史书籍中的时间轴描写。书的架构从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到结语新丝绸之路,中间是各种之路,有关于宗教的信仰之路、基督之路、天堂之路,有关于物质的丝绸之路、皮毛之路、黄金之路、白银之路、黑金之路、小麦之路,有关于意识形态战争冲突的信仰之路、冷战之路、美国之路、霸权之路、中东之路、伊战之路等等。这样的章节编排架构强烈地提示读者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非丝绸一种物质。复旦教授邹怡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评论中说,《丝绸之路》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以往读史书,人物,时间,事件的罗列会让人感觉枯燥。而这部史书,通过多达1000篇文献的查阅和引用,则给人无数的细节,从文明,宗教,财富的流动和争夺,串起了跨越2000年的历史。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思路就相当巧妙,他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在这种架构下,这些某某之路章节的具体名称引领读者深第1页共5页入到所述事件本身细致的描绘和分析,但又不仅仅注重历史转折事件,更引导读者把视点放在了国家、宗教、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上,这也使得没有生气的历史从点点汇聚转变成了线流交汇,诞生了一条崭新的丝绸之路,把章节之间的跳转连接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条充满魅惑的、富有立体感的、类似镂雕的丝绸之路。二、丝绸之路新概念丝绸之路最早于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以往觉得丝绸之路是由中国人开辟的,张骞出使西域探明了道路,两汉驱除匈奴保障了通行;丝绸之路是历史之路,其间随着中原政权的兴衰而时断时续;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中亚的经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带往中亚,将胡地的胡椒、胡瓜之类带到了中原。然而,这仅仅是从带有局限性的中国角度衍生出的看法。弗兰科潘引导读者站上一个高度看得更远,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生活在这条道路两端、沿线的民族共同开辟的;它一直都存在,而且不仅仅通往中国,还通往南亚次大陆;它不仅仅是经贸之路,更是思想之路、文化之路、宗教之路、战争之路、资源之路;它不仅牵涉到沿线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更关涉整个世界的发展大局;它并没有被淹没到沙漠中,化为历史尘埃。从这个角度来看,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非常重要,因为它将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紧相连,从而更彰显出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世界上其他的文化和文明影响缩小甚至掩盖。如果以丝绸之路来划分历史,似乎会带来不一样的视角。第一阶段,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为各个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期间各主要文明不断向周边拓展;第二阶段,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至15世纪90年代地理大发现,也就是汉武帝时期至明朝初年,丝绸之路的开辟,将四大文明发源地连在一起,各种文化、思想在这里交融交汇,亚洲是世界的中心;第三阶段,15世纪90年代至冷战结束,大航海时代让海上丝绸之路连成一片,西欧崛起为世界中心;第四阶段,二战后,全球利益格局第2页共5页重新划分,苏联在冷战中崩溃,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逐渐崛起,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全球化进入崭新阶段。因此,丝绸之路的概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