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篇一】刚看完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刚有了些感悟,接着又来看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总的来看就是阐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仁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诸多举措中都有体现。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治国有常民为本”为切入点,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从“全面深化改革”到“精准扶贫”,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从规劝年轻人“少熬夜”到“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老百姓能有更多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要做到以利民为本就要牢牢把握三个方面。第一,重民生。我们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重民生,决不能停留在思想阶段,而是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就是要落实好国家的惠民政策,在精准扶贫方面不落下一位贫困人民,在治理污染方面,要坚决打击,不讲人情面子,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坚守自己的底线,要时刻做到慎独、慎微、慎重。第二,兴民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物质财富对一个人的重要。你饿着肚子讲道德、讲文明、讲礼仪,不现实。“兴民德”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兼顾大德和小德,要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提升个人道德,“兴民德”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民共同认同、遵循和恪守的核心价值观。第三,得民心。基层工作复杂,事情多,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工作要耐心,积极,要不遗余力地为百姓谋福祉,第1页共12页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指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不论走到哪儿,都是有很多的百姓支持他、拥护他,特别愿意和他一起干事,就是因为他自始至终心里想的都是老百姓的事,自始至终都是在帮老百姓做事,所以这就是得民心。要赢得民心,就要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养老服务、科技发展、生态环保方面有一个长期奋战的准备,除了需要我们基层干部有一个长期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态度外,更需要国家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制约,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我党定要了解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从而汇聚民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凡事无不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而我等作为基层党员干部,需牢牢记住新时代的灵魂思想,严于律己,从自己做起,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篇二】上周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引发了我诸多感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为官、为政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那么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让我触动最深的是影片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第2页共12页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