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观后感15级文体学姚晓楠一阵刺耳的铁门拉开声中,话剧《雨花台》在京杭会议中心正式上演。两个小时的演出,以三个审讯室为主要场景,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恽代英、冷少农、许包野、施滉等烈士一一登场,面对敌人的恩威并施,他们坚守理想、坚守信仰、顽强斗争、宁死不屈。整场演出,观众沉浸在震撼和感动中,用掌声和泪水向烈士致敬。在这部话剧表演的过程中,始终有这样一个问题在拷问着我的内心:如果换做我,面对生死抉择,是否能够忠贞不渝、宁死不屈。我一遍遍地问自己这个问题。灯光一暗下来,紧张、压抑的气氛让人感到呼吸困难。灯光、音效、布景,以及别出心裁的现场视频采集和投影,与凝重的空气一道,达成了这样一种效果:一方面我们能够把精力聚焦到表演和故事本身,另一方面又在每时每刻把自己同英烈、把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剧中反映的时代作对比。首先感到的是庆幸。谢天谢地,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时代,不会经受严刑拷打,不必承受生离死别,不用在背叛与偷生之间抉择。袁咨桐,先后三次被捕,牺牲时年仅16岁,在剧中担心扛不住敌人的拷打,为了严守秘密宁可自杀;恽代英革命先驱,虽然被叛徒出卖,但在狱中得知党组织没有被敌人破坏时欣喜万分;许包野和施滉,两位省委书记,在狱中拿到自己妻子的照片时,一句“她也老了”的轻叹,泪流满面......“面对敌人坚强不屈”,从小英雄故事就是这样讲的,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设定;然而不要忘记他们也是人啊。也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有知觉有感情的人。当他们面对夫妻爱情、父母恩情、战友真情,面对生死与存亡,有一种超乎其上的坚守,那就是信仰。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最有前途的青年,他们本可以走出牢笼,拥有自由,拥有安定体面的生活,不必承受这所有第1页共2页的苦难。只需要说出“宝尔”是谁,或者更简单地,在悔过书上签字,或者更简单地,声名自己今后不再参与政治活动。然而他们毅然选择了用生命去捍卫信仰。这种信仰就是“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救则唯靠我自己”。记得老师在党课上讲过入党动机,他说正确的入党动机只有一个:真诚地信仰。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革命,坚持信仰,我想没有人觉得是为了名、为了利;这就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就是愿意以一己之牺牲,换取人民的生存和幸福,换取国家的生存和强盛。你会明白为什么共产党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你会理解星星之火何以燎原。把我们的时代和剧中的时代作比较,好像多了一些什么,又少了一些什么。多了和平安定的环境、繁荣富强的国家,少了些信仰。孟子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中催生觉醒,亡国灭种的危险激励无数中华儿女救亡图存。安逸的生活会消磨意志,麻痹思想。那么如何能不失掉这份信仰。我觉得关键一点就是铭记历史。在享受着今天美好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这一切不是理所应当的,不要忘记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习以为常的生活,是无数的先辈用年华、血汗乃至生命换来的,他们甚至都没有机会看到这份美好,没有机会享受这份幸福。记住他们,也是记住我辈的责任与担当。从剧场走出来的时候在留言簿上写了一句话。舞台上是昏暗的压抑的,但从中我看到了光明。感谢让我们如今拥有美好生活的先烈们。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