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受打击和不幸》读后感《忍受打击和不幸》这篇文章当中,那位朋友因为意外而失去了右手,失去了右手而带给了生活的不便,所以他哭,他闹,他摔东西,甚至将脑袋剃得他的溜光来发泄,而且他又不敢穿短袖汗衫,只穿长袖衫,因为他怕别人发现了在背后讨论他。可见,他完全在打击和不幸面前屈服了。而作者却怕他的朋友伤心,也在夏日炎炎的时候穿长袖衫去朋友家了,即使会热得汗流浃背,但这能减轻朋友的哀伤与痛楚,他认为这也值了。可见作者是一个关心他人、珍惜友谊的人。最后,那位朋友也想通了,从此他不再感到自卑,敢穿短袖汗衫,也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目光了,对生活又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没错,人就是要这样,永远不要在打击和不幸面前低头,要勇敢地去面对。因为,自己还有一条宝贵、韧性十足的生命。第二篇:《李煜传》读后感:国家不幸词家幸国家不幸词家幸一读《李煜传》有感吴军荣冬曰闲暇,蛰居小室,研读《千秋词主李煜传》。掩卷沉思,感慨良多。笔之记之,以求教大方人家。——题记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他,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无奈命运弄人,当上了南唐国君。李煜嗣位之时,北宋赵匡胤经略中国、独霸天下之心早已埋下摧垮南唐江山的伏笔。可叹这位君王,缺乏政治担当,缺少军事谋略,一味求和忍让,与北宋互送礼品,以示友好,以期和平。他怎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至理名言,终敌不过北宋的铁骑与计略,最后受降归顺北宋。赵匡胤以胜利者的姿态,以君赦天下之风度,赐李煜府第,封号违命侯,并与之谈诗论词,酒宴欢饮。作为降君的李煜,第1页共9页依旧沉浸在词国里,感伤的情怀、凄美的意境成为这段日子的主旋律。他不同于阿斗刘禅,不可能也不会滋生"乐不思蜀"之感。无能昏庸的刘禅给后世人的唯一贡献就是创造了"乐不思蜀"这一流传千古的成语。李煜虽无刘禅之昏庸,又无雄心大略"励精图治,卷土重来",一味"隐姓埋名,写诗填词".不几年,北宋政权更迭。"金匮之盟"造就了"烛影斧声",赵匡胤之大弟赵光义登基称帝,改年号太平兴国。赵光义召见李煜,依然谈诗论词,附庸风雅,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嫉妒李煜之才之情,他对李煜的《虞美人》词作耿耿于怀如骨骾在喉。表面上,以文友相处,谈笑风生,封李煜为陇西郡公,由"侯"改"公",地位与身份、待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赵光义灭李煜之心不死,甚或使用了极为恶毒的伎俩:一是召小周后入宫陪宴。赵光义早已对小周后的美貌动了心,此次名为陪宴,实则"行幸",确切讲就是强奸。以至高无上的皇权,强暴了小周后。同时,毫无廉耻让宫庭画师现场描摹写真"行幸图",从心理上击倒了小周后,进而击碎了李煜。二是在李煜生日那天,即七月初七,赐皇家美酒一坛。李在得知小周后遭受欺凌之际,无奈含泪吞饮毒酒……时年四十二岁,不久,小周后悲哀不自胜,亦卒。自此,一个孱弱无能的亡国之君消失在历史烟尘之中,一代盖世之词主却能万古流芳。这是人生,也是宿命。李煜的一生,留给人们不只是叹息,还有启示。一、平台至关重要。平台关乎一个人的生与死。李煜生性怯弱,善辞文章,对血腥、战争、政权毫无兴趣,竭力回避政权斗争。但是,追求权力的人死于非命,规避权力的人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李煜之父在位时,曾之长子为太子,孰料太子锋芒外露,整治朝纲与官吏,遭父弹赅。前边几个哥哥或因病早亡,或因文辞过差不招父王喜欢,作为排行老六的李煜,在毫无思想准备、毫无政治智慧与担当的情况下,坐上了君主的宝座。这位公子哥儿,只知倚红偎翠,软玉温香,填词作诗,荒废朝政。固然,北宋取代南唐统一天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但亡国之君的不作为不担当也难逃其责啊。这方平台,成第2页共9页就了亡国之君,成就了千秋词主,成就了千古绝唱《虞美人》,而《虞美人》加速了李煜生命的终结。二、性格缺陷,性情率真造就了矛盾的李煜。性格与生俱来,也与后天环境及际遇有关。李煜性情天真,为人仁义谦和,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帝王,则是致命的缺点。他与小周后的风流韵事,坊间传闻已久,以至于成婚大礼上,大街上出现"珊瑚枕上一对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