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父之名观后感姓名:廖星伟学号:14513229《因父之名》这个电影让我感触很深,前前后后我一共看了两遍,主要有两点理由:第一,有些故事情节第一遍看看不懂,只有第二遍看的时候知道了后面发生的事才能看懂,有些历史背景知识要上网去了解,比如爱尔兰共和军,还有当时的局势等等;第二,故事的细节处理得不是很清晰,比如我一开始就没看出来经常出现的那位开车的女性原来是后来要登场的律师,电影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但是又没交代清楚,这使得观众在第二遍观看的时候才能够注意到这些细节。当然这并不是说电影细节处理不好,就比如女狱警哭泣的那个镜头,还是反映出了人性的光芒的,不过不注意看的观众真的很难意识到,再比如父亲的职业,没有背景知识的人很难看出来他是赌博投注站的书记员,所以细节的交代还是一个问题。简要地梳理一下脉络,主人公是一个爱尔兰年轻人,游手好闲没有工作,整天干些小偷小摸的事情。由于和共和军扯上关系不得不背井离乡去英格兰谋生。路上遇到了自己从前的伙伴保罗,于是结伴去伦敦投靠自己的姨妈和朋友。他们和一群嬉皮士居住在一个简陋的屋子里,没想到遇到了酒吧爆炸事件。因为同住的一个英格兰人对他们不满于是去警察局虚假告发了他们。警察们迫于社会压力同时也是立功心切,屈打成招让他们承认爆炸事件是他们一伙策划的。法院判他们有罪,主人公和他的父亲、亲戚朋友们过上了长达15年的牢狱生活,主人公的父亲还在这期间去世了。直到15年后一位女律师注意到了这桩案件的离奇之处,帮他们查找当年留下的档案和证据,从而1为之平反。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主人公表示依旧会为父亲的定罪没有遭到平反、判错案的人没有得到惩罚而继续上诉。这是一个根据事实改编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发人深省的作用。警察作为一向正义的一方遭到人们的唾弃,而小混混嬉皮士们最后被证明无罪,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在司法论断的时候一定不能带入太多的情绪化因素。第1页共18页当时的英格兰爱尔兰社会冲突不断,经常发生爆炸事件,两个地区的人民之间矛盾很深,这使得主人公一行爱尔兰出身的人在英格兰很不受待见。当警察们严刑逼供的时候,事实上整个警局甚至英格兰就已经认定了罪犯就是这群爱尔兰小混混,不管有没有证据,他们愤怒的情绪阻断了他们的理性思考。情绪化在电影里面处处可见。比如法官最后说的话让我很震惊,他说他甚至可以以叛国罪判主人公绞刑。我觉得这是一种威胁,威胁主人公乖乖认罪服刑,而且是一种权力的滥用。法官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具有理性的,而法官这样说话就让人觉得法律掌握在他的手中,我想怎么判你就怎么判你,法律的威严荡然无存。还有一个情节也让我很震惊,那就是签字画押的时候,我注意到镜头里的纸上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空白,这也就是表示嫌犯们先签字画押再由警察把口供写上去。我觉得这是十分卑劣的行为,尤其是在主人公被人身伤害甚至受到警察以家人生命相威胁的时候。警察在滥用刚刚通过的反恐怖法赋予他们的无理由拘留七天的权力,而这项权力我认为也是相当的荒谬的,就如电影内的律师所说,很少有人能撑过七天的严刑逼供。就因为他们是爱尔兰人,而外界也急需警察尽快抓捕到爆炸案的嫌犯,整个英格兰都与他们为敌,当然也有少数具有职业操守的律师为他们辩护,但是大多数人包括司法界2都是丧失了理智的。我觉得这有点类似《越狱》里的情节,主人公他们都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和政府周旋,一般来说在没有相当有力的证据的情况下很难表明自己的清白,又何况政府欲加之于罪呢。政府方面利用了他们的出身和年轻人做事不谨慎、争强好斗、意志力差、社会公信力不足等特点,使得陪审团也不得不相信警方的陈辞。其实换个方面来想任何历史事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满足了一定的条件也是必然会发生的,尽管很多年后在我们看来这很荒谬,但是在当时所有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就好像二战一样,很多人觉得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残酷非常荒谬的一段,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应该说也是一种必然。话说回来15年后主人公为什么会被平反。我觉得这也是历第2页共18页史的必然。15年后英格兰和爱尔兰之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