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白杨礼赞》读后感《白杨礼赞》读后感今天早上,我读了茅盾先生写的文章——《白杨礼赞》。文中写到。白杨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丫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读到这里,我不禁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是高高的楼,而那棵在窗外陪伴我多年的白杨树确不见了。我不禁四处张望,原来我已搬家,我已不在我以前的家。我便想念起先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那棵白杨树也有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且紧紧靠拢,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宽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春天,它长出嫩绿的叶苗,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它挥舞绿油油的叶片,给我送来无限的清爽;秋天,它的叶子全黄了,一阵秋风吹来,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十分漂亮;冬天,它的叶子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让冬日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房间,给我送来无限的温暖。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数,因为它象征我们民族那种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参。想到这里,我更加想念以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篇二:《白杨礼赞》读后感《白杨礼赞》赏析【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第1页共8页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从1940年5月起,茅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他耳闻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下了这篇文章热烈的歌颂他们。这篇散文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XX县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XX县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抒情的语言】“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章开始,就照应题目,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着作者抛开了白杨树,描绘起了高原景色。高原是怎样的呢。“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作者接着用“虽。。却。。”、“哪怕。。却。。”两个句式,将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的生命力作对照,突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为白杨树做了画龙点睛的总结。文章后部分作者深入主体,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第2页共8页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充满激情的表白,起到主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