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工作者看《心术》观后感看完电视剧《心术》后,心理种异样的感觉。剧中刘曦、霍思邈及郑艾平是上海某知名医院的三位年轻医生,性格各异,却都想做个好医生,病人的不信任、医闹的胡搅蛮缠、医疗纠纷的败诉,现实一次次地打击着这群医生。此剧揭示了在当代中国医患间痛苦的关系中,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不能简单地用白纸黑字来定义。在大多数的人看来,医生能救死扶伤,是绝对的崇高。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我,了解到医生也过着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都有工作的喜怒哀乐。唯一不同的就是,医生所打交道的客户都是一个个残缺的生命,带着乞求,带着愤怒,因此他们所需要的是更强的责任感,更大的压力。如果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医护对患者失去爱心,为撇开责任,远离纠纷,受害的也不仅仅是患者。另外,每个医生所习得的医术是有高有低的,病能看到什么程度,是否能治愈都跟他们的经验、阅历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凡成为名医的人,脚下都踩着不少牺牲品,所以医生的压力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平时与医生们交谈,大多都不再愿意自己的子女长大后从医,优秀的医学生纷纷到药企求职等等,设想一下,当医生这个行业不再令人尊重,不再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不再以治病救人为追求,这个社会会怎样呢。这个问题是,除了寄望新一轮医改外,医生、患者、媒体乃到全社会,是否也能做点什么。为重新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改善目前的医患关系,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找回互信,心存感恩。如何做个好医生。我觉得不单要有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业务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应该关爱生命,爱护病人。很多时候患者或许需要精湛的技术,但更多是需要一句关怀的话,就像:很多时候,无关你们职业的判断,有关你们语言的温暖。你如果换一种柔和的语气,多说哪怕一句关爱的话,病患和家属,无论如何都对你恨不起来。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我要以我的认知感染我周边所有的人,无论你是怎么样面对目前中国的医疗现状,充满希望也好,第1页共3页丧失信心也罢。我以我的一个微笑传递给和我接触的人,在这样的一天,我想,所有感受、传递微笑的人都很愉悦。医务工作者看《心术》观后感2随着心术的热播,以医疗为题材的电视剧是火了一把。在我们国家,医疗题材的电视剧本身并不是很多,而真正给观众留下来印象的更少之又少。我是无意之中看到了《心术》的预告片,编剧六六,主演张嘉译、吴秀波以及海清等等,强大的演员阵容吸引了我,看了几集之后感觉到这个绝不是靠着大编剧大明星撑门面的电视剧,它讲述了一群年轻的人们努力成为好医生,而不得不面对社会现实的艰难困阻,揭示了当代中国紧张的医患关系。它没有回避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从医务人员的角度来叙述问题切入点的勇敢,表达出了我们医务人员每天面对上百名的患者,超负荷的工作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人人都想有健康的身体,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了我们医院。在患者眼里,他们把医务人员的服务更多的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花了钱,就必须给他治好病,不允许我们有意外,否则就会认为我们的服务不到位,甚至还会惹来一身的麻烦,心术里面有句话说的很好:我是人,不是神。我永远不可能跑在死神的前面。以前有句古语:阎王爷要你十点走,你就活不过十点零一分。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病医生都能看好,那么你到现在都能看见柏拉图和梁山伯在你眼前晃悠,你觉得地球能承载这么多的生命吗。我们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们也不是万能的,现在医疗水平还没有发展到包治百病的地步。我们治好了95个病人,媒体不来追踪报道,他们感觉治好病是我们分内事,他们只追求那治不好的有差错的极少数。给人的印象我们医生就多么无良。人们心里都有个强势弱势的自然倾向性。警察与被捉的百姓之间,警察是强势,老百姓是弱势。医生与病患之间,医生是强势,病患是弱势。城管与小贩之间,城管是强势,小贩是弱势。弱势声讨强势是权利,若强势胆敢辩驳,那叫屎壳郎进厕所,找死。面对总总的误解,我们更多的只是无奈。人和人就是这样对立起来的,像陈力这样的家属还是有的,我们也知道90%以第2页共3页上的患者都是善良的通情达理的,但我们判断不出谁是会制造事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