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就义于轩亭口读后感一、我一女子,死后万勿剥我衣服:二、请为我备棺材一口;三、我欲写家信一封。”李钟岳一一应允。秋瑾遂不言语,从容步行,赴轩亭口,凌晨4点就义,年仅31岁。7月24日移骨安葬西湖。“哎,一位巾帼英雄就这么离我们而去了。”我合上书叹息着,陷入了沉思:肌如白雪,眉宇如翠,巧目盼兮,人们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江南女子的美,如果说女人是水做的,那么你就该是水乡绍兴的那一泓碧绿中凌波出的芙蓉。你是著名的女英雄,你勇敢地冲破束缚,走上革命的道路,最后为革命献身。你这种为理想,为国家执著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长大一定会报效祖国,让祖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新一代的少先队员在队旗下宣誓。“我们永远不会让祖国倒下。”安息吧,秋瑾女士,你的精神将永远照在每位炎黄子孙心上,照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第二篇:【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鉴湖女侠诗怀【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鉴湖女侠诗怀穿过纷纷扰扰的细雨,躲开喧哗繁杂的商铺,我走近绍兴闹市区的古轩亭口。只见汉白玉塑就的鉴湖女侠秋瑾默默地立于晨光之中,素面朝天,目如秋水,长裙曳地,丰仪飘然,周遭无点缀,惟有秋瑾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耸于川流不息的解放路正中央,路边有牌坊标示:古轩亭口。我的眼前浮现起110年前,血雨腥风的那个春夏之交。是日,曙色未破,晨曦惨淡,正是黎明前黑暗浓重的时刻,伤痕累累的秋瑾被双臂背缚,脚锁重镣,她傲然地挺胸抬头,从容不迫地走向这里——古轩亭口。一身白衫沾满血迹在晨风中狂舞,喷火的双眼直视着武装到牙齿的清兵,面对刽子手提着的那柄明晃晃的砍刀,秋瑾竟然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在那冰凉的刀锋逼近她的头颅时,她依然淡淡地微笑着,秋瑾绝然第1页共5页相信,此刻的微笑是平生笑得最好的一次……她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写下了最后一首诗篇,实现了生前“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的誓言。绍兴古轩亭口,从此因鉴湖女侠秋瑾而名扬四方。历史永远地刻下了这一天,1907年农历六月初六。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杰出的爱国英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英勇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时年33岁。在那个翻天覆地的变革时代,风云际会,英雄辈出,而秋瑾绝对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无可替代的女英烈、一个顶天立地的奇女子。柳亚子先生有诗为证:“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四方”(《吊鉴湖秋女士》)。我从记事起,就从长辈们的口口相传中,获知了鉴湖女侠点点滴滴的故事。稍长,读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更为浸染女侠鲜血的“人血馒头”而痛哭。是啊,秋瑾的英勇壮举,一直流传在其故乡绍兴人民的心中,巾帼英雄的美名伟业,早已化为中华民族挺拔的脊梁,成为后人高山仰止的精神支柱。此刻,我伫立在古轩亭口,再次瞻仰鉴湖女侠雕像,细细抚摸秋瑾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灰色石栏,默念着碑上滚烫如血的纪念文字,心中仍不免一次次地设问:一个6岁就被缠足的旧时代封建女性,却钗环典质只身东渡日本求学,她经历过怎样的人身际遇。一位儿女双全的年轻母亲,却义无反顾地投身会遭砍头杀身的革命事业,她跋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我去了古轩亭口往南一箭之遥的“和畅堂”秋瑾故居。这里庭院清幽,寂无人声,厅堂里桌椅井然,仿佛秋瑾刚送走志同道合的友人。而从她的卧室里则传出慷慨的吟诗声:“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最情痴。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我去了古轩亭口往西北一箭之遥的“大通学堂”,此处是秋瑾亲手创办培养革命战士的练武学堂,武馆木架上插着锃亮的一排刀枪,寒气逼人。清廷重重的黑暗帘幕,不正是被它们一一挑穿。锋利的枪尖刀口,虽经岁月磨砺,却永不卷刃。忽听得从课堂里响起了鉴湖女侠铿锵的吟诗声“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第2页共5页我去了古轩亭口往西一箭之遥的府山“风雨亭”,此亭乃故乡人民为纪念鉴湖女侠而建,亭名出自秋瑾就义时所写的那句名诗:“秋雨秋风愁煞人”。秋雨泻泪,秋风凄切,正如国难当头,生灵涂炭。秋瑾悲天悯人,临刑前提笔在逼迫她的“招供书”上写下了这七个字,谁不为之动容。。诗词言志。我终于在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