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孤独的小岛》读后感一个人最不能忍受的是孤独,但是一旦拥有家的温暖,一切都是浮云。——题记高二(2)班朱秋生小说概述这是那样一群人,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净土,甘愿放弃物质上的满足,这就是世世代代生活在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上的一群朴实勤劳的人们。在这里,没有高科技物质的需求,也只是一个相对于其他城市落后的岛屿,但是,一群生活在哪儿的所有人们都一直躺在这一个大家庭的怀抱中,他们自食其力,勤劳,也只是依恋着这座“世界上最孤独的小岛”,因为这里是他们永远的家。我恍惚间掉下几滴泪珠,大概是我想家了吧。我的家乡离这里很远,但是我和家紧紧地系在一起,就像铁锁和铁链般那样。我很小就离家了,但是我一直放不下属于我自己的家,毕竟他曾经给予过我温暖的怀抱。因为有家,我幸福。它是世上最富有的王国,最温馨的地方。家,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而自从有了家这个词,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却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的确,难怪有人说,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回首家山三千里,望断南天无雁飞”明确表达了多少人的思乡之情。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文人们或许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为何,我们不去珍惜自己的家呢。我们满腔热血,可是家依然是我们那份牵挂啊。不变的爱恋,是留给家的;永远的眷恋,是属于家的。我感同身受,离家如此之久,是得回家看看了。在我看来,“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在平常时无从察觉,到陌生处全涌上心头。家,第1页共17页故乡,是一个人一辈子无法消去的烙印。长大了,总要离家这时的家的感觉再不是妈妈不胜其烦的唠叨,而升华成一种记忆,一种气味,在他乡不如意时蒙上眼帘的一层雾。“家是温暖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归属地”。第二篇。《百年孤独》世界名著的读后感1,仅仅只是孤独吗。有个网友说好,当我们独处一室的时候,会孤独,当我们围坐一圈一起k歌的时候,还是会孤独,当我们单身的时候会孤独,当我们恋爱了还是会孤独,当我们一个人漂泊他乡,四处流浪的时候我们会孤独,当我们成家立业,儿女成群了还是会孤独。让人想起大学时候,一哥们说,不打篮读,空虚,打完篮球,空虚,而经历过大学时光的人大多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哪怕好友成群,哪怕活动聚会很多,可是孤独总是如影随形。豆瓣上的网友提到这本书的时候,大多关注到孤独这个词,看来确实是引起了共鸣。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孤独究竟人类社会的一种通病,还是仅仅只是在人吃人的阶级社会里,吃人者与被吃人者的一种通病,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年代,孤独还会存在吗。这样的文艺作品还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吗。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时间会知道。2,反帝反封建反传统反保守。如果说这是为了反封建反传统反保守。那么如果他们够开放先进了,是不是就能摆脱孤独呢。问题是这里的人都起来革命,火车都开进来了,工厂也建起来了,还有人从这里走出去求学,可是情况不也一样吗。人们还不是活在孤独中吗。如果说这是为了反帝,首先他怎么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其次他又是如何来反帝的。通过几十次的革命失败吗。3,文艺和社会现实这两者的关系,就像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一样,到底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的关系似乎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后有蛋。看了这本书,或者说是截止到看了这本书,我有个自己的定论了,我的观点和马克思一样,呵呵,我觉得文艺只是第二位,就是说,我认为先有鸡再后有蛋。这就好比,一个是我们的生活,一个是我们的梦。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它反映了我们一定的生活,我们可以第2页共17页用梦来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我们的生活,同时有些梦可能又会反作用于我们的活,就好比我们可能不确定我们是不是真的爱一个人的时候,某天我们梦见了她,在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