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读后感《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读后感小c洪门言伴随着新生军训的琅琅口号以及金秋九月的阵阵骤雨,我的武大读研生涯正式拉开了帷幕。在过去的一周内,我每天来往于弘博与学校,在教一、教三、梅园、枫园之间奔波,渐渐也习惯了早出晚归、日行两万步的生活。在上周的新媒体研究课堂上,肖珺老师给我们推荐了马化腾的《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这本书,我林林总总花了两三天时间读完了开学后的第一本书,对"互联网+"的认识渐渐明晰起来,以下我简要谈谈我看完这本书的感想。在信息实时更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这个概念对我们而言已经不再陌生,在近几年内,"互联网+"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打着"互联网+"的旗号,纷纷推陈出新,变革组织形式,走上优化改革之路。"互联网+"最早是于洋在2012年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的,直到2015年的两会上,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互联网+"的提案,之后被作为一项行动计划,"互联网+"便上升成为了一项国家战略,以前所未有之势渗入各个领域。马化腾的这本书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全书从理论、实践等角度出发,全方位阐述了"互联网+"的涵义、特征以及结合行业特点,分析了"互联网+"与工业、金融、能源、健康、教育以及智慧生活等相结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马化腾所认为的"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这与国务院提出的"新的经济形态"不谋而合。"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而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根据行业自身特点,推动行业优化创新。其中反复提到了一点——"互联网+"的特质:跨界融合,连接一切。正如马化腾所说,腾讯的定位是要做"互联网的连接器",希望实现连接一切。信息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建立社交甚至第1页共3页工作学习都离不开互联网,正是互联网将我们与远方万物联系在一起,也使得世界变成了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连接,本身就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在华为每年发布"全球连接指数"中,将"连接"与土地、资本、劳动力共同归为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此举无疑是将互联网放在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将"连接"推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书中将"连接"分为了三个层次。connection(连接);interaction(交互);relationship(关系)。三个层次逐渐深入,也是我们使用互联网心理诉求的反映。我们在使用互联网进行社交、娱乐等活动时,首先是建立连接的过程,你拥有了账户,获得了进入平台的通行证,你就建立了连接;其次是交互,互联网相对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互动功能,用户在交互中不断获得满足感及体验感;最后是关系,人们利用互联网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社会资本,比如人脉、关系与信任,沉淀信任性关系是产生用户黏性的重要助力,也是"互联网+"的基本商业逻辑。微信便是腾讯"连接一切"的代表。从创立至今,张小龙对微信所做的每一次更新都在致力于连接更多、更广。从简单对话到朋友圈、从服务号、公众号再到微信红包、小程序,微信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开放了入口,不断将其打造成充满连接的生态平台。一些金融、健康服务等小产品借助微信这个大平台生存,微信同时也借助这些产品来黏住用户,这种互生共利的做法便是"智猪博弈"的应用。智猪博弈智猪博弈是指大小两头智慧猪在进食时,谁先按进食开关就会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大猪按开关两头猪都能吃到,而小猪按则只能大猪吃到,因而在此博弈中小猪会选择等待,此理论也反映了市场中的"搭便车"现象。从表面上看微信开发更多功能是帮助用户更好消耗时间,实际上是将用户的注意力汇聚到新的产品和服务中。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单一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日渐增长的欲望,而多元丰富的应用服务才能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因此要建造一个连接一切的生态平台,企业要做的并不是垄断一切资源闭门第2页共3页造车,而是开放入口,提供平台,与各行各业跨界融合。连接多了,信任性关系建立了,用户对平台的黏性也自然会增强。现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