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举要读后感(一)对于传统文化,一直是敬畏、喜欢的。却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离它那么近。参加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是偶然也是一直以来想做的。第一次参加集体活动未免会有一点急躁、不知所措。是学姐和老师给我们制定计划一步步的带领我们走向正轨。相比较我们的随性,学姐她们的言行于礼,让我感到很惭愧。从加入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能学到很多知识,原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讲究礼节的。学姐说,我们不仅要学礼,还要行于礼。和队友在一起的日子里,尽管我遇到了很多我以前没有见过的问题,也有很多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常也感觉很无助,很尴尬,但是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一切的问题都以不在是问题,一切的不知道也都会变成知道,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做事。我们队每个人都是强悍而又谦让的人,在一起的很多天,我想难免会有些摩擦、偶尔也应该有些争执的,可我们大家好像很有默契是的,即使有不同的意见或见解,都会相互的体谅和比较,最终得到一致的答案。毕竟我们都是有着一样的爱与目的。首先是修改脚本工作,为了加深我们对书本的理解,我们每天早晨都会晨读弟子规和常礼举要,平时也会进行听音频学习。刚开始听音频的时候,感觉好枯燥无味,没怎么耐心听,听了几遍后,感觉不是自己想的那样,是自己还没理解其中的奥义,随后的日子,我都会耐心去听,发现自己有好多不足,好多都没有做到,感觉好惭愧。《常礼举要》是以简短的半文言形式写成的中华传统礼仪,内容有: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还在想:这已经是古人的礼节了,会不会有点死板与现在社会不符当时老师对我们说:"不学礼,无以立。你们学习并实践了,自然会理解当中的深意。"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好多《常礼举要》中的内容就是《弟子规》里要求我们做到的事。我也终于理解了第1页共96页什么是不学礼,无以立。对照书上的内容,发现很多我们都没有践行。首先,"不晏起",每天早上我们都是极不情愿的起床还抱怨连连。"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忘记,吃饭时自己坐在主位,没考虑太多。第二章"在校"的礼节,也只是小学时,因在读小学的时候,民风淳朴,爱国尊师的风气还在,当时还做到一些。后来随着步入社会,慢慢也就流俗众,长浮华,随波逐流了。再往后"处世",这一章,应该是日常生活与人交往最常用的礼节了。自己对照看看,十五条基本礼节,大多数都没有做到。如"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虽说是日常生活礼节,其实也是"妄语、恶口、两舌、贪欲、邪见"等恶行的体现,比如"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等等。《常礼举要》主要讲的都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人与人交往所需注意的礼节。看似简单,但按文与自己行为对照,才发觉,在自己的生活习惯中,有很多无礼之行,无礼之言,无礼之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会习惯性的与商家"砍价".而《常礼举要》的要求是:"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自己的所行就与礼相远了,更何况自己是学礼人呢。他们辛苦中做买卖,互为补益。我们就更不应该讨价还价,压缩他们本就不高的小利。又如:"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检点自己日常交谈中,也会有插言的情况。其他人说的话题自己真好知道,便会忍不住的插入。常礼举要这本书乍一看,很简单,每一条每一句,都很浅显易懂,在生活中也都能够遇得着,也用得上。可是现今真正用的人少了,甚至自己觉得别人做得不对,而应该怎样做,但改天换了自己,却依旧没有按对的做。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有很多老师给了我们指导,她们结合自身经历,让我们在闲谈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并印象深刻。我想我是真的有学到很多,渐渐地就改掉了自己的坏脾气,第2页共96页以礼待人,学会了宽容和豁达。对待父母,我谨守"孝".不再像以前那样任性,开始帮父母分担家务,开始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在言行举止上也有很大改变,开始注重礼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也在努力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