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西自传》读后感安德烈·阿加西——出生于1970年4月29日,7岁开始打网球,2006年36岁时退役。在21年的网球职业生涯中,阿加西共获得过60个冠军头衔,其中8次夺得大满贯赛单打冠军(包括4次澳网、2次美网、1次法网和1次温网),一度位居世界排名第一,是网球历史上五位四大满贯赛均问鼎过的男子单打选手之一。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一个真正的阿加西,从原来印象中,那个放荡不羁,长发飘飘,奇装异服的天才,到因为中年脱发而留着智慧的光头,一身枯燥白色比赛服的巨人。他说:“生活是一场充满着对立两级的网球赛——输与赢,爱与恨,开球与完赛,这有助于你尽早认识到这一痛苦的事实,然后认识到自身也是两级对立的矛盾体。即使你不能接受这一点或者与其和解,你至少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继续前进,而你唯一不该做的就是忽视它。”关于网球,我们可能只看得见对阵双方的力量和优雅,欣赏到一次次意想不到的破发、精彩的网前截击或者ace球。但是这一切对于阿加西来说意味着痛苦和孤独,这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他会痛苦,是因为网球不是他的自主选择,而只是他父亲强加给他的命运。他会痛苦,也许还因为他的心不是麻木的、功利的,而有着丰富情感和思考需求的。中国人常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而对于阿加西来说,所谓的坚韧不拔,其实只意味着别无选择。当他还是一个孩子,被父亲研制的发球机从早折磨到晚,接不住发球意味着父亲的怒吼责骂,接过去了就是间不容歇的下一个。这是一个很中国式的望子成龙的故事,父辈所未能达到的功成名就赚大钱的梦想,就要由子女来完成。而那个孩子自己的意愿却没有人在乎。除非他能做到成功,否则便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然而即使他真的成功了,却又如何突破自己多年来所养成的个性上的局限呢。当他参加了职业比赛,并赢得他的第一笔奖金,他的内心第1页共9页却挣扎着要不要接受,因为接受意味着人生从此失去了其它选择的余地,从此以后他只能把一直痛恨的网球当做生活的主题。但是正如他父亲所说:你不打网球还能做什么呢。没错,只有网球是他有能力做好的事,而他也需要对他父亲多年的投入做出回报。当阿加西终于获得人们的认可,攀上职业生涯的一个又一个高峰时,在经受过得与失,成与败和情感的历练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心有信念、目标明确的人。他最终能够成长起来,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强大的信心和勇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天地,是因为他天性中的有着善良、慷慨和诚挚一面。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对抗世界,战胜自己,必因为他拥有强大的内心。安德烈·阿加西使我感动的主要原因是这个人在命运强加给他的人生道路上,超越了自己,成就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成为了一个自己认可的人。一个人所能说出的终归有限,但是心灵是无限的。我想,阿加西的自传,正是对世界开启了他的心灵之门,这也是书名open之意吧。第二篇:《阿加西自传》读后感看完阿加西自传《open》已经一段时间了,细细回顾,书中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玩味,《阿加西自传》读后感。在这里,我简单对比一下网球与体制内的非职业运动项目。网球虽然是世界主流运动,但在中国还是一项小众运动。即便是在娜姐法网夺冠后,在中国众多的二三线城市网球人口的增长还是非常缓慢。看过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采访海宁,她说像她这样出生于比利时蓝领家庭的孩子,要想走上职业网球之路也并不容易,她也需要挨个向邻居们募集资金才能获得参加少年比赛的差旅费。中国的体育模式主要是学习苏联模式,依靠举国体制从少年体校、市队、省队到国家队这样的金字塔模式,保证体育后备人才源源不断被输送。运动员以奥运会为夺冠为最高目标,以为国争光为己任。正如李娜,她也是举国体制的受益者。因为,李娜这样的中国普通工人家庭,在少年时期要想承担教练、训练以及赴世界各地参加比赛的高额费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第2页共9页的任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她通过在wta赛事中不断取得成功,最终走出体制,开始了自负盈亏的个体户生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0倍。普通家庭基本上能保证美国选手在年轻时期训练和比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