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民》读后感信息中心张小春捧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斜倚床头,让心灵乘一叶扁舟在优美、隽永的文字溪流间徜徉,享受一下读书带来的惬意和乐趣。这是读《粮民》之前我的心理预期。可打开书后才发现,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它丝毫不会给我带来玩味文字的乐趣。随着一页一页地翻过,我才明白,这是一本让人揪心、沉重、流泪、无奈、深思的书,更是一本令人震撼、发人深省、荡涤心灵的书。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看后都不会不为之动容,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看后都不会不有所思考。这是一本用良心蘸着泪水写就的书。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的善良、热情和责任感,他的经历和讲述的许多故事,让人泪不能禁、无言叹息、思绪翻滚。他令人钦佩和敬仰之处,不在于他的文笔和才华,而是他的善良和大爱。只有怀揣一颗纯粹的善良心灵和对底层农民深沉、博大的爱,才会做出这样深接地气的考察,写出这样切中时弊、准确犀利、感人肺腑的文字。他在发出一种沉闷而撕心裂肺的呐喊,他在敲响一记悠远而震耳发聩的警钟,他在传递一种深沉而真挚感人的大爱,他在唤醒一股巨大却沉睡已久的力量。这是一幅用乡间泥土绘就的灰色版的《清明上河图》。作者用自己的双腿走近农民,用自己的双眼辨察农村,用自己的思想探究“三农”问题的根源,用真实的故事还原农村真相。这个时代需要心胸坦荡的勇敢者发出高亢、真实的声音。一个社会、一个团体,当它已经形成一种“粉饰”氛围和“谄媚”机制的时候,它就离衰落和崩溃咫尺之遥了。因此,只有崇尚真诚、回归本真,才会点中问题的命门,打开希望的大门。平心而论,“农民”这个字眼,或许让我们这些长期在衙门里混的城里人瞬间有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觉。当我们随领导下乡慰问贫困户时,当我们在草拟惠民政策文件时,当我们在政府门前以一当十地接访时,当我们在处理“政府在线”办件时,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曾经有过自己是恩赐者、管理者的错觉。如果遇到一些网民在发牢骚、炮轰政府时,我们是否也会脱口而第1页共11页出“刁民”二字。其实,我们哪一个人身上没有农村的烙印,哪一个人身上没有土腥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凭良心和真诚做事,才能纠正错位、找回自己。这是一本激发责任、汇聚力量的书。书中那一段段悲情的诉说,一次次撞击着人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的良心和责任。是的,只有拯救农民,才能拯救中国。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隔岸观火。市场经济很容易让人们的价值取向功利化,物欲横流很容易导致人性扭曲,“社会责任”也会时常淡出人们视野,成为一种稀缺品。这本书就像一块硕大的石头投进了一潭水波不兴的湖水,将沉寂在人们心底的良知和责任重新翻卷上来。它通过一段段真实、撼人的故事,让人们看清了农村的真相、农业的症结、农民的苦痛,将人们的视线再一次聚焦到农民身上,激发人们真正潜下心来探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经和管用办法。我们是普通的公务员,也许觉得手无权柄,无力指点江山、重塑乾坤,但“责任”会告诉我们:立足本职,做好眼前,遇到关乎农民的事儿,要热心、上心、尽心,只要有心,尽力就好。为什么我们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二0一四年四月第二篇:应大力提倡“储粮于民”应大力提倡“储粮于民”当前,世界很多国家粮食发生了恐慌,粮价也在不断上涨。如何解决人们的粮食问题,是目前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大力提倡“储粮于民”。我国粮食储备由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农户存粮三部分组成。尽管两级政府储备花了财政不少钱,为维护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户存粮则是一个被疏忽的问题。我国人口70%以上是农民,解决农民吃饭问题不但是农民自身的事,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提高农户存粮率,是当前要做的一项主要工作。现在,我们下去看看农村,有几个农民真正存了粮。早在70年代,农民就知道存粮的重要性了。那时,虽然农民没有多少余粮,但省吃俭用,每年仍然能存一些粮食。记得第2页共11页我们村里有一大户人家,几年时间存了粮食几十担。他私人就有储粮库,一般农户,都有仓库。如今,各家各户几乎没有仓库,有些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