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试论基层检察委员会双重属性的重塑XX市铜山区检察院:刘宁近年来,检察改革中热点频现,检察委员会作为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决策机构,在这场涌动的司法体制改革潮中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检察委员会是人民检察院在检察长主持下的议事决策机构,主要任务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然而,由于检察委员会组织结构上的行政化和议事程序上的司法化倾向,其在实践中滋生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其合理性也越来越受到质疑,理论界主张取消检委会制度的呼声此起彼伏。因此,对检委会制度进行认真研究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一、现行基层检委会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成员构成领导化。基层院检委会组成人员中多数是院领导班子成员、主要科室负责人,相对整体年龄接近中年化。因为实践中,检委会委员的任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把检委会委员当成一种荣誉和政治待遇,以致一些不熟悉业务、法律水平不高的有关领导也被配臵到检委会中,这些委员在讨论案件时,往往从行政思维方式与管理经验出发去分析案件,而不能从法律角度出发,或者是随波逐流,不善于、①②①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三条。高树之:《检察委员会制度的价值与选择》,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年2月21日18:28。1不敢发表个人意见,不愿承担责任。委员结构存在的行政化和终身制的问题导致检委会委员易上难下,缺乏竞争,没有活力,缺少具有较高法律水平的业务骨干,影响了检委会决议质量,也影响了司法公正与效率。(二)议事范围片面化。《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明确规定,检委会议事范围应为重大案件和检察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但目前基层院检委会议事基本上局限于对疑难案件的讨论,对决策问题和执行问题讨论较少甚至没有涉及。一些检察业务中的重大问题由党组会或者检察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混淆了职能范围,使检委会议事范围的全面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检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重案件、轻事项,议事范围片面化倾向严重。(三)会议召开随意化。基层检委会的召开往往具有临时性、随意性,即有关科室和个人就重大案件和事项申请检委会,经检察长批准后即召开,不定期,具有被动性。而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条例》规定,检委会要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开会,确保检委会“最高决策权力”的地位,确保各项检察工作的质量。此外,“作为检察权这一司法权的决策核心环节,因其长期带给公众的神秘感,无形中增加了公众对其公开透明的迫切度和关注度,”但目前基层院检委会议事缺乏制约和监督,当事人无法知晓,社会公众也无从参与,③③④张懿:《浅谈基层检察院检委会工作的专业化》,《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月,第56页。④孟强:《外部人员列席检察委员会制度的建立》,《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2期,第24页。2其外在表现是“暗箱操作”。而且对会议讨论案件和事项没有督办程序,如何督促、落实无具体措施。二、检委会制度问题解析(一)对检察委员会主体本身具有双重属性认识不足。根据《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内容事实上主要包括两块:一是重大案件(讨论决定本院直接办理的重大案件、疑难案件和抗诉案件,并做出相应决定),二是重大检察业务事项(讨论决定在检察工作中如何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方面的重大问题;讨论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和汇报;讨论通过各项检察工作条例、规定;讨论检察长认为有必要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的其他重大事项)。其中,重大案件的内容是一种个案的研究和认定,主要是具体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过程。而重大事项则可归结为检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或者具体检察工作的抽象总结,主要是检察工作宏观政策的指导过程。这个过程的性质当属检察行政职能的范畴,体现出检察一体制的行政化管理要求。因此,检委会的工作内容不是一个单纯的范畴,而是一个包括了部分具体司法职能和部分检察业务行政职能的混合体。这是由检察委员会这个主体属性的双重性决定的:它既区别于一般检察官的独立办案主体,而具备司法职能;有区别于检察机关的集体领导机构,而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