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制度要心存敬畏心存敬畏,方行有所止心存敬畏,方行有所止,敬畏,是一种高度的自律,是在认识觉悟提高基础上的自觉行为;“敬”体现出一种认识态度、一种价值追求,促使人们要“有所作为”敬,不是表面的供奉而是由衷的坦诚。“畏”则表示一种界限、一种自省,警示人们应“有所不为”畏,不是内心的懦弱而是灵魂的震撼。人,是需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有了敬畏之心,人生就如同野马有了缰绳之约束而不会任意飞奔,洪水有了河堤之束缚而不会到处泛滥,贤者畏惧,然无忧虞。知道敬畏,才能保护我们内心的良知。学会了害怕,才会不害怕;不会害怕,他的一生都可怕。内心有所敬畏者,才会懂得尊重、把握分寸、守住底线。一个人,立身处世,心存敬畏,就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从而,严己于律,谨言慎行。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无法无天。不懂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应敬畏什么的人是可悲的。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我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的一生经常怀敬畏之心,坚守为官做人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动,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万物的神圣,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试看我们最伟大的发明、最精密的制造,一摆在大自然的创造面前,即显得拙劣。而人类移山填海式的壮举,初看热闹非凡,当越出大自然的容忍限度,必然遭到加倍的惩罚。敬畏自然,就是认清大自然的威力,正视大自然的神圣。我们还应敬畏生命。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有一句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我们同样需敬畏规律,敬畏法则。人力即使再强悍,也无力对抗规律,我们可以高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现实只给出合乎规律的答案。如果说规律非人力所创,应该敬畏,那么,法则完全由人制定,是否无需敬畏呢。华盛顿作了很好的回答,他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因为戴上了比普通公民更重的法律枷锁。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很显然,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它们心存敬畏,不是由于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庄严。没有敬畏之心,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只有心存敬畏,人们才能更加充满理性、良知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