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倡议书4篇爱护自然保护生命合理放生的倡议书放生活动古已有之,开创我国有史以来大规模放生活动源于天台山,成于始丰溪。早在1400多年前,智者大师入天台山后,因见天台山麓临海之民以渔捕为业,渔网相连四百余里,不忍彼此相害从而发动僧众信徒集资凑物赎买。梁将始丰溪水面作放生池,后又上表陈宣帝,将整条椒江水系敕作放生池。在智者大师的倡导下,放生活动蔚然成风,一直影响至今。在21世纪,放生护生的理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特殊而积极的意义。倡导爱护自然、保护生命、合理放生的理念,有利于引导人心向善,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抑制不合理的消费和奢靡之风,促进人类身心健康。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破竹之势推进五水共治成效明显,使放生活动得到了环境依托。为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弘扬放生护生的传统理念,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生命、合理放生的合力,使天台人民的母亲河始丰溪能重现鱼在水中游,人在画上走的美好图景,特向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发出倡议:一、爱护生命,合理放生。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参与野生动物的捕杀和交易活动,拒绝购买和使用野生动物制品。提倡多种形式宣传爱护生命、健康素食的理念,劝导世人爱生护生。认真组织放生活动,广泛宣传放生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提倡尽心尽力、合理放生,不刻意追求数量和形式。二、讲究生态,科学放生。放生之前,应对被放生动物的习性、检疫情况、放生地的生态环境、食物链结构等进行必要的了解,确保被放生动物的习性、数量、健康状况与放生环境相协调。合理规划放生的规模、次数和物种,努力避免放生生物对人类生命、生活或放生地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三、爱护环境,合力放生。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生活生产习惯。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第1页共10页风尚,不乱倒乱排,不乱捕乱钓,不乱砍滥伐,积极参与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的志愿行动,共同建设绿水青山。慈悲护生、合理放生的倡议书放生,顾名思义,就是把可能被宰杀、面临生死痛苦的动物解救出来,放归到适合它们的自然环境中。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汉地就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倡导下,放生活动蔚然成风。佛教徒在放生之时,要按照佛教仪轨祈求三宝加持,帮助被放生的动物早日解脱轮回之苦。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怀,自他相关、因果回馈的辩证智慧,善待生命、普度众生的宗旨追求。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动物与人类的生命同样宝贵。恶意杀生,必遭恶报。大乘佛教主张,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要求佛弟子本着报恩心、慈悲心,爱护一切生命,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因此,佛教以杀生为最大的恶业,以不杀生为首要的戒律,以慈悲护生为极大的功德,倡导佛弟子慈心戒杀,不恼害一切众生,并积极地护生放生。根据佛教经典的记载,放生是自利利他的行动,是佛教徒践行慈悲精神,积累福德资粮的方式,得到历代高僧大德的推崇和倡导,也得到广大佛教信众的积极实行。当今社会,放生的意义在于涵养仁恕精神、践行慈悲之道。如果人人都能够爱护生命、保护生命,就能从根本上消减滥捕滥杀,对于促进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现今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与古代有很大不同。如果放生方法不当,有可能背离佛教慈悲初衷,甚至造成更多的动物伤害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生活居住区周边放生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动物,如蛇、蟒等。二是将动物放生到不适宜的生长环境中,致使其难以存活。三是放生外来物种或携带疫病病原体的动物,造成放生地原有食物链结构破坏,原有的物种种群急速减少甚至灭绝,动物疫病蔓延,造成生态灾难。四是在当今商业化的时代,经常性、定期性、大规模的放生活动,催生出抓捕、贩卖放生动物的市场和行业,很多野生动物反而因此被抓捕乃至第2页共10页丧生。这些问题如不给予足够重视和解决,放生就难以达到救护生命的目的,反而难免伤害生命,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