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总结报告材料一、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蓝色经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推进海洋公共服务。高效推进万达国际文化旅游城、青连铁路胶州湾跨海桥工程等市重点涉海项目环评和用海手续办理。充分利用区域建设用海政策,快速办理董家口港区3宗项目用海手续,保障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用海需求。强化海洋融资服务,利用海域使用权抵押帮助企业办理贷款201亿元。协调国家海洋局与市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xx市蓝色跨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深海基地建设与发展协议。强化对西海岸经济XX县区、蓝色硅谷核心区、红岛经济区等经济功能区的服务,引进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落户蓝色硅谷,申报蓝色硅谷建设“全国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全力促进“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开工建设。二是强化海域使用管理。对用海项目全程监管,确保科学、依法用海。受理审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科学考察岸基配套设施保障条件建设项目、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工程等用海项目43宗,组织完成前湾港区堆场等8宗填海项目海域使用竣工验收。加强海洋区划规划引领,开展了《xx市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县级海域使用规划全面展开。丁字湾、凤凰岛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报国家海洋局审批。开展了西海岸国家级海洋公园选划申报。完成《xx市无居民海岛保护规划》、《海砂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xx市工程用海资源调查和岸线利用规划》等规划评审。深化“数字海洋”建设,建成区市级监控中心平台。三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着力构建生态湾区,严格落实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严禁胶州湾围填海,认真组织开展胶州湾海域清理整治,稳妥推进填海项目清理、退池还海、岸线整治等工作。启动胶州湾海洋生态保护区申报论证,高水平建设管理胶州湾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强化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完成陆源排污口、工程用海区等八大类15个专题、300多个站位的现场监测,获取监测数据近3万个,近岸水质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针对浒苔灾害,超前谋划,强化监测预警和巡航监视,严守“三道防线”,在第1页共4页重点海域设置拦截网24400米,累计出动打捞船只3323艘次、打捞浒苔5.55万吨,最大限度减少了浒苔到岸率。创新海岛发展思路,拟定了《xx市海岛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开工建设灵山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三平岛、竹岔岛整治修复项目成功获批,斋堂岛、冒岛国家海岛生态实验基地项目完成申报,全市海岛标志碑设置完成。会同青岛日报社开展了海岛行大型图文报道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海岛的浓厚氛围。二、加强现代渔业建设,渔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一是突破发展远洋渔业。完善政策配套,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研究出台了远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大力宣传推介我市远洋渔业政策和发展环境,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青落户。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册远洋渔业公司19家,远洋渔船正在作业31艘、已批在建20艘、已批待建32艘。鲁海丰、青岛远洋、巨容等企业分别与印尼、毛里求斯、纳米比亚、俄罗斯等8个国家建立合作项目,11月28日新建“鲁黄远渔105”号远洋渔船满载而归,今后将陆续为市民提供优质深海水产品。加快推进远洋渔业口岸开放和配套码头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提高养殖设施标准,新改造池塘1.3万亩,全市60%池塘完成标准化改造,新建工厂化养殖车间3.6万平方米,新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70个、大型藻类养殖2.6万亩。稳步发展海参、对虾、鲍鱼等既有优势品种,积极探索东星斑、星川斑鲽、海葡萄等新品种育苗、试养和工厂化养殖。培育了宏泰、贝宝等10家育苗水体在1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产育苗基地和斑点鳟鲑、澳洲雪鲈等新品种示范基地,建成省级以上良种场7家。三是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加强海洋牧场建设,启动1处公益型海洋牧场、2处增殖型海洋牧场建设,续建增殖型海洋牧场1处,投放礁体13.7万空方,开展《xx市人工鱼礁管理规定》立法调研。大力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争取各级放流资金2370万元,全市放流水产苗种总数达到11亿单位,对虾、梭子蟹等渔获物明显增多。积极培育休闲渔业,发展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6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19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