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要求将XX县区白塔渠灌区水毁修复工程列为灾后重建项目的报告一、灌区概况白塔渠灌区位于白塔河中下游两岸,信江左岸的冲积平原上,灌区范围东西宽25km,南北长35km,总土地面积625km。灌区工程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后经多次续建配套建成的一座以引水灌溉为主,引蓄结合,集防洪、发电、排涝、血防、水产养殖、人畜引水、旅游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中型灌区。灌区由5个引水口、10条干渠(总长156.31km)、88条支渠(总长265km)、77座水库(其中中型水库两座、小(一)型水库5座)以及1668座渠系建筑物组成,形成“长藤结瓜”的灌溉体系。灌区控灌面积21.5万亩,受益人口26万人,灌溉面积和受益人口均占XX县区的三分之二,同时还灌溉XX县区、省水稻原种场、XX市工业园区、龙虎山风景区的部分或全部农田。解放前,白塔河两岸夏洪秋旱,十年九灾。“雷公放个屁,到处涨大水;三天不落雨,车破脚板皮”,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余江的水利状况。加上灌区血吸虫病流行,仅解放前30年间就因血吸虫病死亡2.9万人,荒芜田地2万多亩,毁灭村庄43个,到处呈现“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惨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十分重视兴修水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余江人民发扬“战天斗2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依靠自力更生、肩挑手推完成了白塔渠水利工程的建设,首创了“开新沟、填旧沟、修水利、灭钉螺”水利与血防相结合的典型经验。白塔渠灌区的建成使用,为我县在全国率先实现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促进我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余江人民把白塔灌渠亲切地称为“母亲渠”,我县也先后四次被国务院授予先进单位称号。由于灌区工程年久失修,且大多已运行四五十年,达到或第1页共3页超过运行寿命,渠道、建筑物损坏及老化严重,加之受当时客观条件限制,设计标准低、工程因陋就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致使工程灌溉、血防等综合效益逐年下降,灌溉面积萎缩到只有10.48万亩,工程除险加固和续建配套势在必行。2003年至2008年,在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等领导同志和国家水利部的关心重视下,先后投入4100万元对白塔渠灌区进行除险加固和环境改造,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有效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消灭了钉螺孽生环境,既巩固了血防成果,又减少了项目区的防治费用,每年的血防效益达839.69万元;二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减少了渠道渗漏损失,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共改善灌溉面积5.3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1万亩,年增加粮食产量1200万公斤,年人均增收近300元;三是改善了灌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二、灌区受灾情况6月16日至6月20日,我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由于此次强降雨时间长,雨量大,白塔渠灌区遭受毁灭性打击,共冲毁水闸8座,毁坏坝、闸、渡槽、涵管、等建筑物513(座)处、干渠交通桥21座;造成干渠渠堤滑坡或塌方60余公里,渠道坡护坡冲毁、垮塌15余公里,决口65处(决口总长度达900余米),冲毁农田500余亩;山体滑坡、泥石流淤塞渠道37处总长1500余米。另外,损坏启闭机36台,损坏变压器2台,损坏工程车1辆。无情的洪水致使前期实施的所有工程毁于一旦,整个灌区处于瘫痪状态,直接经济损失1.96亿元。三、工程重建及修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农民二季稻栽插迫在眉睫,灌区工程如不及时抢修通水,必将引发重大社会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一是灌区内21.5万亩农田将面临绝收的危险,严重影响余江的社会稳定。二是时值高温,渠道如不及时通水,渠内死水、污泥,容易诱发渠道沿线疫情。三是白塔渠灌区血防水利工程是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得以实施的,工程实施后灌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第2页共3页十分显著。这次洪水将已实施完成的血防水利工程全面摧毁,如不及时修复重建,灌区不仅不能正常灌溉,血吸虫病也极有可能死灰复燃。如此,既辜负了中央领导的关心,更愧对灌区20多万人民。四、灾后自救工作情况及请求事项面对灾情,为确保下阶段“双抢”灌溉用水的需求,我县不等不靠,迅速组织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