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探讨1凉州区基本情况1.1区域概况。凉州区地处XX省河西走廊东端,全区总面积5081km2,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分为三部分,西南为祁连山山地,中部为走廊平原区,东北为腾格里沙漠,海拔高程在1440~3263m。境内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171mm,蒸发量1943mm,资源性缺水和结构性缺水问题并存。全区总人口104.26万,耕地面积9.778万hm2,有效灌溉面积9.25万hm2,其中试点核心区耕地面积2.95万hm2。1.2任务目标。凉州区试点计划利用2014—2016年3年时间,协调推进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建设,对田间末级渠系、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施、农业灌溉机井及配套设施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建设管护改革,通过培育新型工程建设和管护主体,制定并落实支持政策和配套制度,建立项目建设管理新机制,创新工程运行管护模式,形成有利于工程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1.3试点总体改革任务完成情况。试点工作于2014年11月开始,通过上下联动、部门协作、政策配套等措施,利用2014—2016年3年时间,基本完成了试点改革任务。建立形成了田间末级渠系、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施、农业灌溉机井及配套设施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申报、实施管理新机制;对全区所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了调查建档。其中,对凉州区西营灌区、清源灌区全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全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014年后新建、改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了产权确定和移交,颁发了工程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签订了工程管护责任书,培育了新型工程建设和管护主体;开展了水权水价改革,制定了水权配置方案,建立了水权分配、落实机制;完成了全区农业终端水价成本测算,并在清源灌区试点推行了末级渠系水价;进一步完善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机制,建立了工程长效管护机制。2试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及成效2.1项目申报方式及实施方式改革。坚持“政府引导、行第1页共4页业指导、主体明确、管理规范”的原则,出台了《凉州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申报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申请主体、申请程序、申报材料、项目实施等内容。积极鼓励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经营大户等为主体申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提出项目建设申请计划,作出筹资投劳承诺[2],凉州区2015年、2016年、2017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全部由农民用水户协会、农业经营企业申请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建立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项目补助机制,鼓励受益农民群众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出台《凉州区水利工程农民质量监督员管理办法》,推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工程建管一体化模式,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全面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的建设管理模式,实行亩均投资控制,缩短了建设工期,实现了工程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通过改革项目申报、实施、管理等方式,调动了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规范了农田水利建设程序,提高了工程建设标准,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为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奠定了政策基础,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程。自试点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全区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67万hm2,配套、更新机电井智能化计量设施2142套,维修改造末级渠系27.49km,更新、改造机电井231眼。2.2明晰和移交工程产权改革。对全区的末级渠系、农业灌溉机电井、田间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摸底调查,明确工程名称、位置、数量、建设时间、管理与保护范围、受益主体等基本情况,并分别建立灌区、乡镇、农民用水户协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台帐。出台了《凉州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界定办法》,根据工程规模、性质、受益范围确定工程产权归属,向产权所有者和使用者颁发统一监制的所有权证书和使用权证书。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权属明确后,为进一步发挥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作用,印发了《凉州区放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权实施意见》,允许农田水利产权所有者将农田水利设施作为资产承包、租赁、入股和抵押贷款等进行收益,拓宽了农田水利设施经营权。该试点改革工作开展后,凉州区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权利证第2页共4页书的形式固定下来,将权利和义务捆绑转移,让群众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