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啸山庄》的叙事方式摘要:《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在19世纪被冷落、20世纪受重视的原因与小说表现的非理性主义有关。小说一男一女、一外一内的叙事策略有利于充分表现小说的主题,而小说家使用的特异叙事方式也对表现主题起到了特殊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对叙事方式的开拓性艺术创新。其一,它大胆借鉴书信体小说的叙述模式,在欧洲传统框架式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开创了多个叙述者叙述相同故事域的叙事结构;其次,在欧洲小说叙述视角的演变历程中,首创了欧洲小说旁观式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关键词:《呼啸山庄》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创新中国先前对《呼啸山庄》叙事策略的研究,历来只注重考察其突出的叙事特点,而没有研究其叙事方式在整个文学史的创新和突破,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方平等人编辑的《希望在人间》一书,是我国较早运用一定的叙事学理论方法研究《呼啸山庄》的专著。其中对文本的框架式叙事结构、多层次的叙述角度变换和多视角的复调叙述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但没有进一步运用系统的叙事学理论深掘文本的叙事方式,也没有将文本置于整个西方叙事文学系统中考查,仅指出了文本叙事的某方面特征,因而缺少严谨的理论支撑和高屋建瓴的全面性,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个人印象式批评之嫌。20世纪90年代末期,许多评者开始熟稔地运用西方当代叙事学理论剖析文本,他们的评论大多除有了看似更为严谨科学的叙述学术语外,实质上,对于文本的研究观点仍沿袭于前者的见解,而鲜有突破性的观点。评论界这种将《呼啸山庄》孤立起来研究的方式,割裂了文本与整个叙事文学系统之间的联系,难以看到文本在整个叙事文学史中的创新和突破,从而流于疏漏或以偏概全的片面认识。其实,西方叙事文学自荷马史诗发展到18世纪的成熟阶段,每一次叙事方式的变革,都是在以前文本影响下的结果,因而将对《呼啸山庄》的考察和研究置于整个叙事文学系统中,在文学史这个参照系的观照下,梳理《呼啸山庄》对传统叙事文学的承袭和自身的变革,才可对之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大体而言,《呼啸山庄》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叙事文学讲求情节完整,按因果逻辑做线性发展的叙事传统,在叙事结构上融合东方民间文学和巴洛克文学错综复杂的套匣式结构,在此基础上,借鉴18世纪新型文体形式———书信体小说中的多重叙述视角特点,突破了框架结构小说传统形式;同时,对西方叙事文学叙述视角的传统模式进行改造,在英国文学史上,开拓性地创造了旁观式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一、叙事结构的突破在叙事结构上,《呼啸山庄》大体沿袭传统的框架式结构,即故事套故事的手法和巴洛克文学繁复的多重叙述层次来组织情节,同时又吸纳书信体小说多重叙述视角的特征,开创了同一虚构故事域多声部、多重框架的叙事模式。框架结构又称套匣结构,源于古印度梵语故事,后传向阿拉伯,再传向全世界,因其层层镶嵌的结构,而使承载的内容充满神奇诡异的迷幻色彩,被认为最能体现东方神秘。它最早多为民间故事所采用,在西方,文人写作较早有意识地运用这种结构的文本是《十日谈》和《坎特雷伯的故事》,它们”开启了欧洲框架结构的小说样式之先河,为欧洲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2]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发展到巴洛克时期已成为小说的传统手法,比如《阿斯特雷》中,全文几乎全由[3]多个叙述者的叙述构成,叙述层次极其繁复。在早期的框架式小说里,虽然也有极为繁复的叙述层,(如《天方夜谭》里有的故事中叙述层次达到七八层的现象,)但就叙述者、叙述层、故事虚构域和主人公四者的关系而言仍属于较初级的机械式拼装的形态。在此,不同叙述层的叙述者各司其职,所处位置泾渭分明,叙述者要么在不同叙述层叙述不同虚构域故事,如《天方夜谭》;要么在同一叙述层讲述不同虚构域故事,如《十日谈》。叙述者一般不侵入次叙述层充当故事角色,主干故事主人公与小故事主人公不一致,故事与故事的关系仅仅具有主题功能或纯叙述功能,主干故事和被讲述的小故事往往不在同一个虚构故事层,所以只能算故事集而不能称得上长篇小说。及至巴洛克时代,不但有了盘根错节的多重叙述层,而且出现了主干故事的主人公与次故事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