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职责的几点思考随着公安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各级公安机关都在社区警务建设上深下功夫,但做为具体的实施者,即社区民警如何围绕五大职责充分发挥作用效果还不太理想。因此,怎样从细处规范社区民警做法,怎样通过激励手段让社区民警更好的发挥自身职责,这些都是摆在县级公安机关面前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一、当前社区民警的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警务室建设形式具备,效果发挥不够。自推行社区警务战略来,基层派出所按照上级的部署大力加强警务区建设,深化改革,把工作重心从“打击”转移到“防范管理”上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警务区不同程度出现了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局面。目前,警务区有的是实行一村(区)一警,有的是一村(区)两警或一警多村,但不少社区民警都是挂靠在村(居)委会办公,按规范化标准要求独立设置警务工作站(室)的相对较少,许多村(居)的警务室还处于被“托管”、“兼管”状态。本来社区民警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范、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但派出所普遍存在重打击轻防范的思想,一旦遇到紧急情况,社区警力经常被挤占用来巡逻、伏击、清查、破案等,再加上值班备勤、处置群众集体上访等突发事件,社区民警“疲于奔命”,特别是遇到民事纠纷,一般要花去五至十天的时间才能调解完结,而民警是单兵作战,自己的责任区自己负责,结果经常是忙了这项丢了那项,旧的还没有办完,新的又来了,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社区警务无法得到保障。(二)基础工作摸底量大,部分社区民警存在应付思想。基础工作是社区民警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加强人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对入户访查的范围过广、面积过大,民警平时要值班备勤,办理手头的各类案件,还要应付各种非警务工作,难以实际完成工作量。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环境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群众中“多一第1页共5页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比较普遍,邻里之间互不往来,许多群众对穿警服的民警来串门,大都有戒备、疑虑和排斥心理,社区民警在访查过程中常会遇到“脸难看,门难进,户难查”的现象。同时,由于警力不够,社区民警往往单独下乡入户访查,若此时发现违法犯罪行为,该如何处置,很难操作。这些都导致一些民警为完成户访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有的把入户访查等同于核对户口,有的为完成任务叫协警去访查,还有的甚至在办公室造台帐。这就对社区警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使一些社区民警对开展群众工作产生了畏难情绪。(三)片面理解警务室作用,工作水平难以提高。主要表现为对群众工作存在模糊认识,忽视了依靠群众这一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认为社区警务就是把办公地点搬到社区,把社区警务室当成“小机关”,警务工作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巡逻、防范上,对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能推就推,工作方法简单,在群众中失去了威信和感召力。同时,部分社区民警没有将掌握的各类情况信息及时共享,因而无法为侦察破案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基层基础工作的主要对象人正在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过渡,而相当一部分派出所社区警务工作仍然依赖静态的台帐式、日常式管理,工作时间固定、勤务方式变化少,造成与现实斗争服务相脱钩。(四)奖惩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考评监督机制和量化考核标准,社区民警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民警每天去向哪里,干些什么,基层领导难以掌握,脱离了视线,有失控之感,不能准确地了解民警实际工作状况。素质强、积极性高的民警能自觉干好各项工作,素质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的民警就不能很好完成任务。有的干了几年,群众也不认识社区民警。久而久之,由于缺乏监督机制,自觉工作的民警干脆也躲起来偷懒,进而影响了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同时,由于“重打击轻防范”的管理取向,一定程度上导致社区民警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民警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尽管当前对基层民警的考核第2页共5页奖惩形式很多,但真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