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入最后、最关键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从国际(地区)经验看,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形势的紧迫性,抓紧系统研究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快经营转型步伐,提升利率定价与风险管理水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对策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中央银行不再通过行政命令来决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但可通过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利率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资源—资金的价格指标,对各类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实质就是放开利率管制,使之反映资金资源的稀缺性,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作为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简介我国利率市场化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基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国金融机构之间利率机制的形成。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1996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由此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第二阶段,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市场化。1998-1999年,人行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0年9月,放开了外汇贷款利率;2002年上半年,将金融机构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提升至30%;2003年,再将金融机构对所有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50%;2004年初,扩大贷款利率上浮上限至70%,同年10月28日,央行完全取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限制,商业银行可自主根据企业和具体业务风险状况进行定价。至此,人民币贷款利率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治理的阶段。第三阶段,逐步推进贷款利率放开及存款利率市场化。贷款方面,2005年1月,央行决定房贷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2008年10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存款方面,2005年9月21日,各家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存款的计息方式,存款利率市场化迈出第一步;2012年6月,将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3年7月20日,央行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最后,也是最关键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目前,金融界公认,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是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的标志。二、利率市场化推进趋势分析(一)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通过加快改革来推动经济发展,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金融改革有条件、有基础、也有必要先行一步。利率作为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存款管上限”使得资金价格仍不能反映市场真实需求,金融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扭曲,制约了我国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转型。《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深化金融关键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微观条件已基本具备。从宏观环境看,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方面对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已经有所预期,不会形成较大冲击。从微观主体看,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稳步推进,主要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完善、财务硬约束初步建立,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从市场基础看,经过多年的建设培育,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作为短期资金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已逐步形成。国债期货也已经于9月6日平稳上市,由于有最广泛的投资者参与,形成一个市场共同认可的利率,构建利率市场化的基础。目前,蓬勃发展的“影子银行”市场(如:信托等信用债市场、互联网金融、银行理财产品、小额...